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古诗查询

请输入关键词:

查询范围: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原文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

【原文】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临事异黄丞相,

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古诗翻译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诗意讲解

【注释】:

刘禹锡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夏初,是对他的挚友柳宗元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所作的深情回答。

十年前他和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革新活动,被贬放湖湘远郡。是年正月刚得召还长安,时仅一月,因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怒权贵,又被排挤到更加荒远的岭南州郡去。而柳宗元这时也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两人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诗即为此而作。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他们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现在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可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重临”州政呢?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呵。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又哪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呢?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读来真足以摇荡人心。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即漓江,指柳宗元溯湘下桂而去柳州。“连山”,指刘禹锡的目的地──连州。“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那么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呢?这就是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了。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

(周笃文)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相关问答

唐朝 古诗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的诗人是谁?

唐朝 古诗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的诗作者是 刘禹锡

古诗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全诗多少字?

古诗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全诗共56字。

去国十年同赴召的下一句是什么?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诗句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是哪首诗?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出自 唐朝 古诗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诗集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诗词名句大全
古代诗词大全
经典诗词大全
 
必背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