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刘克庄
【原文】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贺新郎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诗意讲解
【注释】: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同作者其它豪放词作一样,字里行间洋溢着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
“国脉微如缕”,一个“ 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 ,想起“千钧一发”的危急。一个极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于是发一声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当时,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嫉贤妒能。头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接着,作者抒发任人唯贤的议论。以“未必”二字起句,道出了作者的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如不信,试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浑号,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遇神仙指点,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 。有了这些名将贤相,“国脉微如缕”的惨状也就有扭转的可能了。
以下又连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作者频频使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感染力,而且一气呵成 ,逻辑严密,虎虎有生气。这种宏论高议,以诗的语言和情感发出,更具一种动人的力量。刘词议论化 、散文化和好用典故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
下片,作者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棋柝联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但这一宏愿都成了过去的梦了。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怎能不愁肠百转、感慨万千!一声长叹,将那长期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心情,尽数迸发了出来。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边两句,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北风,暗指北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敌方进攻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由此可见。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 。“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则朔方之它危,边域之胜负,地方千里,制在一贤。”(《 旧唐书·突厥传》载卢俌上唐中宗疏中语 。)这里再次提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作者以反问句式写出上面两句 ,有理有据 ,足以服人。接着,作者大声疾呼:好汉们,不需再计较个人得失 ,不需发无聊之呻吟 ,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这是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和王实之共勉。这两句 ,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本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运用了大量典故,自然贴切,蕴义丰富。这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
问宋朝 古诗 贺新郎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的诗人是谁?
答宋朝 古诗 贺新郎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的诗作者是 刘克庄。
问古诗 贺新郎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全诗多少字?
答古诗 贺新郎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全诗共116字。
问国脉微如缕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
问诗句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是哪首诗?
答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 出自 宋朝 古诗 《贺新郎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