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查询
《道德经(第四十一)》老子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介绍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道德经(第四十一)》注释
建言:立言。夷道若纇(lèi):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质真若渝: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渝,变污。大白若辱: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一说此句应在“大方无隅”之前。辱,黑垢。大方无隅: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隅,角落、墙角。“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翻译
上等资质的人听到“道”,能彻底领悟“道”的深意,并且勤而不懈地身体力行。中等资质的人听到“道”,不能彻底领悟而表现出似懂非懂、将信将疑,进而也不会身体力行。下等资质的人听到“道”,完全无法领悟“道”,而觉得“道”是难以置信的,甚至是荒诞,以至于放声讥笑。(因为真正的“道”是无法言说的,且不易被普通人所理解的,)那种不被尚未悟道的人所嘲笑的“道”,其实就根本不是真正的“道”。因此古代建言立论的人就说过这样的话:真正领悟“道”的人,不再为名利所羁绊,在世俗看来,状若愚痴;在“道”上获得精进的人,消除私欲,事事後于人,在世俗看来,反而是退化了;这种看似平坦的“道”,要在世俗中领悟和修习,却是艰难万分。德心高于天下者,虚怀若谷;德泽披于天下者,功成不居;德行立于天下者,戒慎恐惧;德风施于天下者,虚空无欲。真正的“道”是没有边际的,就如同无限的方形没有四角的;真正的“道”是无所不包的,就如同最纯洁的东西可以包容一切污浊而不被其染;真正的“道”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长期考验,就如同大的器皿是经历费时且繁杂的工艺才能制成;真正的“道”也是听觉和视觉所感知不到,就如同世间那些超过人类感知极限的声音和具象。真正的“道”就客观存在于这样无法被感知的无形世界中。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问周 道德经(第四十一) 的作者是谁?
答周 道德经(第四十一) 的作者是 老子。
问古诗 道德经(第四十一) 全文多少字?
答古诗 道德经(第四十一) 全文共95字。
问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出自哪首诗?
答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 出自 周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