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小雅 · 苕之华》翻译注释及赏析

古诗查询

请输入关键词:

查询范围:    

《小雅 · 苕之华》全文

小雅 · 苕之华无名氏

【原文】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小雅 · 苕之华简介

无名氏《小雅 · 苕之华》介绍

《小雅·苕之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饥民自伤生而不幸的诗歌,所写的是灾年人民无食,难以存活,诗人面对如此现实,痛感逢此饥荒,不如不出生为好。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反映了荒年的惨景,情调凄怆悲愤,造语奇特警辟。
无名氏小雅 · 苕之华注释

小雅 · 苕之华》注释

苕(tiáo):植物名,又叫凌霄或紫葳,夏季开花。华:同“花”。芸(yún)其:芸然,一片黄色的样子。维其:何其。牂(zāng)羊:母羊。坟首:头大。三星:泛指星光。罶(lǐu):捕鱼的竹器。鲜(xiǎn):少。
小雅 · 苕之华翻译

无名氏《小雅 · 苕之华》翻译

凌霄开了花,花儿黄又黄。内心真忧愁,痛苦又悲伤!凌霄开了花,叶子青又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母羊头特大,鱼篓映星光。人有食可吃,岂望饱肚肠!
无名氏小雅 · 苕之华欣赏

小雅 · 苕之华》赏析

全诗三章,前两章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说苕华盛开,一片黄色,叶子青青,沃若葱茏。这两句诗人以所见苕的花、叶起兴,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呢,却难以为生。诗人由联想导入感慨,两章诗的结尾两句即是所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如苕一类植物,活得自在,生命旺盛。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天地之下,本以人为贵,今反而羡慕无知觉的植物,乃至说出“不如无生”的话,实在悲哉痛哉,愤极恨极。前两章尽管诗人感情激切,难以压抑的忧愤,几如烈火喷射而出,但是这一忧愤产生的原因,还是隐含在比兴之中,到第三章才加以揭示。“牂羊”两句确如清方玉润所说“造语甚奇”(《诗经原始》)。正因为“奇”,所以旧说纷纭,多不得要领。其实这是诗人诉说忧愤的原因,意思是说:荒年无物可食,宰母羊吧,可是它瘦弱得只剩下一个大头;打鱼吧,水中捕鱼的竹器中只有星光不见鱼。最后两句“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是最沉痛的呼号,人吃人,同类相残,本已惨绝人寰,可是此诗却说,即使人可以吃,而剩下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还可以想见,吃草的羊都已瘦得无肉可吃,何况饥饿已久的人呢。不消说个个枯瘦如柴,就是把这为数不多的人全吃了,也难以饱肚子的。说得何等毛骨悚然,把惨景更推进了一步,较之唐人所写的“足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的诗句更加怵目惊心,不忍卒读。对于这两句话王照圆还特地记下她闻见的一段事实,加以印证,其文说:“东省乙巳、丙午三四年,数百里赤地不毛,人皆相食。鬻男卖女者,廉其价不得售,率枕藉而死。目所亲睹,读此诗为之太息弥日。”并自注云:“巳、午间,山左人相食。默人与其兄鹤岚先生谈诗及此篇,乃曰:‘人可以食’,食人也;‘鲜可以饱’,人瘦也。此言绝痛,附记于此。”可见,此诗所反映的周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在长期封建社会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充分显示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小雅 · 苕之华评价

无名氏《小雅 · 苕之华》点评

宋代朱熹:“羊瘠则首大也,罶中无鱼而水静,但见三星之光而已。言饥馑之余,百物凋耗如此。”(《诗集传》)清代王照圆:“举一羊而陆物之萧索可知,举一鱼而水物之凋耗可想。”(《诗说》
小雅 · 苕之华》相关问答

小雅 · 苕之华 的作者是谁?

周 小雅 · 苕之华 的作者是 无名氏

古诗 小雅 · 苕之华 全文多少字?

古诗 小雅 · 苕之华 全文共46字。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出自哪首诗?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 出自 周 无名氏《小雅 · 苕之华》。

无名氏的作品
诗词名句大全
古代诗词大全
经典诗词大全
 
必背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