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词代表人物生平简介:侯方域,清初三大家之一
侯方域(1618—1654),明末清初河南商丘人,字朝宗。侯恂子。少时为复社、几社诸名士所推重,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号四公子。南明弘光时,以不受阮大铖笼络,险遭迫害,夜走依总兵官高杰,又曾入史可法幕。入清,应顺治八年乡试,中副榜。文章富才气,与魏禧、汪琬号清初三大家。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那么下面秋鲜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侯方域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人物生平
家史
侯家先世是“戍籍”。所谓“戍籍”即是有罪充军至某地所记的户籍,被视为贱民之一,至方域的祖父始贵。
侯方域的祖父侯执蒲,两榜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太常寺司职祭典。天启年间,魏忠贤想代明熹宗行南郊祀天大典,侯执蒲事先得知消息,在魏忠贤不曾矫诏宣布此事以前,上了一道奏疏,说天坛常有“宫奴阉竖,连行结队,走马射弹,狂游嬉戏”,以为“刑余不宜近至尊,而况天神飨祀之地?请下所司论治”。这是指着和尚骂秃,魏忠贤大怒。侯执蒲见机,辞官而归。在朝时,陈贞慧的父亲陈于庭,当吏部左侍郎,与东林巨头高攀龙、赵南星,并负天下重望,对侯执蒲颇有照应。所以侯陈两家,算起来是三代四辈的交情。
侯执蒲有子五人,长子即是侯方域的父亲侯恂,以进士为言官。天启四年阉党大攻东林时落职而归。崇祯元年复起,由广西道御史转太仆寺少卿,擢兵部右侍郎,为时不过两年。崇祯三年出驻昌平,称为“督治侍郎”。其时正当前一年冬天,清兵入关,直薄京城,以及袁崇焕被杀,祖大寿兵变之后,各路勤王之师云集近畿达二十余万之多。负守关全责的是明末第一流人物孙承宗,但道路阻隔,指挥不灵。所以侯恂守昌平,碌碌无所表现,真是坐守而已。惟一的一件得意事,便是识拔了左良玉。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宁南侯传》记左良玉辽东人,投军以战功得为辽东都司。有兵无饷,少不得常干没本钱的买卖。有一次抢了一大票,不想竟是运到锦州的饷银,论法当斩。而同犯丘姓很够义气,一肩担承,左良玉得以不死。当然,官是丢掉了。传云:
“既失官,久之,无聊,乃走昌平军门,求事司徒公。司徒公尝役使之,命以行酒。冬至,宴上陵朝官,良玉夜大醉,失四金卮;旦日,谒司徒公请罪。司徒公曰:‘若七尺躯,岂任典客哉?吾向误若,非若罪也!’”
按:司徒公即谓侯恂。昌平为明十三陵所在地。侯恂的职责之一,即是守护陵寝。是故冬至朝官祭陵,侯恂以“地主”身份,设宴相待。其中最可注意的是“命以行酒”四字,其中大有文章。
明朝中叶以后,龙阳之风甚炽,军中不携妇人,常以面目姣好的兵卒陪酒侍寝。“行酒”二字是含蓄的说法,所以侯方域的同社文友贾开宗,于此四字之旁有夹注:“宁南出身如此。”观下文失金酒卮以后,左良玉请罪,侯恂答复他的话,情景自见。而孔东塘作《桃花扇》派脚色,左良玉以小生应工,可知亦有微意在内。
崇祯四年春天,清太宗制成红衣大炮。秋天举兵侵明,进围大浚河新城。侯恂奉旨赴救,《宁南侯传》记:
“榆林人尤世威者为总兵官,入见司徒公曰:‘大浚河当天下劲兵处,围不易解。世威当行,今既以护陵不可,公且遣将;谁当往者?中军将王国靖,书生也;左右将军更不可任。”司徒公曰:‘然则谁可?’世威曰:‘独左良玉可耳!顾良玉方为走卒,奈何帅诸将?’司徒公曰:‘良玉初任此,吾独不能重良玉乎?’即夜遣世威前论意。漏下四鼓,司徒公竟自诣良玉邸舍,请焉。
“良玉初闻世威往,以为捕之;绕床语曰:‘得非丘磊事露耶?’走匿床下,世威排闱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引出而论其故,良玉失色;战栗立,移时乃定,跪世威前,世威且跪且掖起之。
“而司徒公至,乃面与期,诘旦会辕门,大集诸将,以金三千两送良玉行,赐之卮酒三令,箭一,曰:‘三扈酒者,以三军属将军也!令箭,如吾自行。诸将士勉听左将军命,左将军今日已为副将军,位诸将上。吾拜官疏,夜即发矣!’“良玉既出,以首叩辕门墀下曰:‘此行倘不建功,当自刎其头。’已而果连战松山、杏山下;录捷功第一,遂为总兵官。良玉自起谪校至总兵,首尾仅岁余,年三十二。”
这段记述,稍嫌夸张,而大致皆为事实。自此以后,左良玉成为动关安危的大将。而侯恂的仕途亦很得意,崇祯六年五月,调升为户部尚书。侯方域进京侍父,即在此时。其时年十六,已中了秀才,也娶了亲。第二年,代父草拟屯田奏议,计分官屯、军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边屯、垦种、考课、信任等十目,洋洋万言,条畅练达,期于可行。但此时大局已成鼎沸鱼烂之势,民间有“田”字诗,所谓“昔为富之基,今成累字头”,有田者宁愿流离道途,乞讨为生,不愿回乡耕种,借以逃避“加派”。在这种情况下谈屯垦,无异纸上谈兵。此奏上否不可知,即上亦不能行,可为断言。但以十七岁的少年,能草成这样的大文字,虽说是在侯恂指导之下所完稿,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明末四公子中,侯方域颇留意经济政事,有用世之志。却以生不逢辰,英才无由得展。以小见大,侯方域个人的悲剧,亦正是时代的悲剧。
当侯恂就事一个月之后,首辅周延儒为温体仁所排挤而去官。不过温体仁虽取代为首辅,犹不敢彰明较着与东林、复社为难,所以侯恂亦得安于其位。
到了崇祯九年,东林健者文震孟被排挤罢相以后,温体仁羽毛已丰,职掌度支的侯恂乃为体仁唆使言官奏劾糜饷,被捕下狱,直到崇祯十四年方始出狱。
侯恂明史无传,他的落职获罪,系狱五年之久,始末如何,侯方域诗文中皆未提及。所谓“糜饷”,或非虚诬。
侯方域初到金陵在崇祯十一年。南归的原因是在应乡试。
受难
崇祯十、十一、十二年亦即戊寅、己卯、庚辰三年,为明朝百毒俱发,势在必亡之时,而南都的繁华,却更胜于昔。“四公子”的名声,即起于此时。十一年南闱乡试,王谢子弟,东林孤儿,连翩入场。陈贞慧、冒辟疆、侯方域皆下第,而不尽关乎文字优劣,如侯方域之被摈,乃第一场策论触犯时忌之故。
《壮悔堂文集》卷八《南省试策一》,有徐邻唐按语:
“是科为己卯,朝宗举第三人。放榜之前一夕,而副考以告正考曰:‘此生如以此策入彀,吾辈且得罪。’本房廖公国遴力争曰:‘果得罪,本房愿独任之。’正考迟回良久曰:‘吾辈得罪,不过降级罚薪而已。姑置此生,正所以保全之也。’朝宗遂落。今读其策,岂让刘蒉,千载一辙,良可叹也。”
正主考的意思是,取中侯方域,则磨勘试卷,侯方域将获重罪,是故斥落正所以保全。这个说法,可以成立。因为侯方域这篇策论中,对崇祯有极深刻的批评,试摘数段如下:
“所贵于甘德者,能临天下之谓也。虞书曰:‘临下以简。’而后世任数之主,乃欲于其察察以穷之。过矣!夫天下之情伪,盖尝不可以胜防;而人主恒任其独智,钩距探索其间,其偶得之也,则必喜于自用;其既失之也,必且展转而疑人。秉自用之术,而积疑人之心,天下岂复有可信者哉?”
这开头的一段,便是指崇祯察察为明之故,而非虚空鉴衡,骤作月旦,是有实例为根据的。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太宗兵逼北京,宁远巡抚袁崇焕率师赴援。其先,俘获太监二人,清太宗付与汉军旗人高鸿中、鲍承先监收。高、鲍二人遵密计行事,据《清太宗实录》所载如此:
“坐近二人,故作耳语云:‘今月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纵杨太监归。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帝,遂袁崇焕下狱。”
这完全是《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故事的翻版。事实上,清太祖时曾将《三国演义》译为满文,作为兵书。清太宗确为有心用此反间计,而居然奏效。孟心史先生对崇祯“竟堕此等下劣诡道,自坏万里长城”,深致感叹。后入读史,尚有余憾,则在当时的侯方域,自更痛心疾首,所以在策论中痛切陈词如此。倘或中式,闱墨发刻,天下皆知,则谤讪君上,必有巨祸。是故“保全”之说,亦不可全视为遁词。
榜发下第,侯方域回家乡,与贾开宗等组织文社,名为“雪苑社”,社友共六人。《李姬传》所谓“雪苑侯生”之雪苑,出处在此。
避世
崇祯十四年,侯恂出狱而侯执蒲病故。这年李自成破南阳,围开封,侯方域奉父避难金陵。下一年归德沦陷,开封被围益急。其时在河南的官兵,以左良玉的实力比较雄厚,但跋扈不听节制,特起侯恂以兵部侍郎总管援汴官军,结果很不理想。侯方域《宁南侯传》:
“以司徒公代丁启睿督师,良玉大喜踊跃,遣其将金声桓率兵五千迎司徒公。司徒公既受命,而朝廷中变,乃命拒河援汴,无赴良玉军。良玉欲率其军三十万,觐司徒公于北河;司徒公知粮无所出……卒不得与良玉军会。未几,有媒孽之者,司徒公遂得罪。”
这段文章写得支离不明,所谓“朝廷中变”系指何事?左良玉拥兵三十万,侯恂可曾督促攻贼?皆无交代。此由于侯方域为亲者讳,隐略了一大段事实:其时侯恂尚未受代,开封前线,仍由丁启睿督师。官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诸军,云屯于开封以南的朱仙镇,与贼垒相望。《明史纪事本末》载:
“启睿督诸军进战。良玉曰:‘贼锋方锐,未可击也。’启睿曰:‘汴围已急,岂能持久?必击之!’诸将咸惧,请诘朝战,良玉以其兵南走襄阳,诸军相次而走,督师营乱。”
明史《左良玉传》所记大致相同,而更为详晰:
“贼营西,官军营北。良玉见贼势盛,一夕拔营遁,众军望见皆溃。自成戒士卒,待良玉兵过,从后击之。官军幸追者缓,疾驰八十里。贼已于其前穿堑,深广各二寻,环绕百里;自成亲率众遮于后,良玉兵大乱,下马渡沟,僵仆溪谷中,趾其颠而过。贼从而蹂之,军大败。”
结果是“弃马骡万匹,器械无算,良玉走襄阳”。其时侯恂在黄河北岸,崇祯命侯恂“拒河图贼”。命左良玉“以兵来会”,即由襄阳北上,仍回开封前线,而左良玉“畏自成迁延不至”。于是九月间,李自成决河灌城,中州佳丽,尽付波臣,大堤弦管,与浊潮相呜咽了!
于此可知,《宁南侯传》所谓“流贼惮之,呼为左爷爷”,有无其事,实成疑问。史实俱在,左良玉不能不负开封失陷的主要责任。而侯恂复起,对左良玉一无作用可言。侯方域所记,实皆粉饰之词。据明史《左良玉传》:“帝怒恂罢其官,不能罪良玉也。”则左良玉所报答于举主者,实所不堪。独怪侯方域犹为之曲曲回护,此中是何道理,很难索解。
左良玉自兵败后,即在长江上游劫盐船为活。崇祯十六年移兵九江,扬言缺粮,要就食金陵。一时人心惶惶,计无所出。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便托侯方域以他父亲的名义,致函左良玉,劝阻南下。而阮大铖乘机报复,大放空气,说左良玉进兵,有侯方域作内应,打算借刀杀人!幸亏杨文骢报信,方得及时躲避。侯方域《癸未生金陵日与阮光禄书》叙其经过如下:
“昨夜方寝,而杨令君文骢叩门过仆云:‘左将军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灭而后快也……仆今已遭乱无家,扁舟短棹,措此身甚易。”据年谱记,侯方域“避于宜兴”,是逃在陈贞慧家。甲申之变,复回金陵。这年秋天,陈贞慧被捕,是由侯方域“仓皇出兼金”,托钱禧多方贿托,终以练国事的出大力,陈贞慧得以出狱。此为侯方域在《赠陈郎序》中所自道。
《赠陈郎序》又记:
“乙酉春正月,有王御史者,阮大铖意,上奏责浙直督府捕余。余时居定生舍,既就逮,定生为经纪其家事;濒行,送之舟中而握余手曰:‘子此行如不测,故乡又未定,此垒将安归乎?吾家世与子之祖若父,暨子之身,无不同者,今岂可不同休戚哉?盍以君幼女,妻我季子!’妻遂与陈夫人置杯酒,定约去。是时余女方三岁,陈郎方二岁尔!”
此为陈、侯于患难中缔姻的经过。其后两不相负,风义可佩。
其宜兴被逮以前,侯方域曾一度避在扬州史可法的大营。事迹可称者,只有替史可法拟复多尔衮书一事。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则出于李雯的手笔——李雯字舒章,青浦人,在明朝是秀才,入清为内阁中书舍人。在当时,此一职位相当于内阁学士,一时诏诰书檄,多出其手。龚芝麓誉之为“国士无满,名满江左”。笔下原自不弱,以故代多尔衮所拟原书,纵不能胜于侯方域代史可法所拟的复书,至少亦是旗鼓相当。
自乙酉五月以后,侯方域奉父家居。其兄方夏于顺治三年成为满清第一科的进士,而侯方域已决心做明朝的遗民,无奈事与愿违。在多尔衮摄政期间,汉人在朝者,已形成南北之争。北则冯铨,南则陈名夏,等于前明阉与东林之争的延续。于是甘心终老于岩壑者亦不得安宁了。最显著的例子,是吴梅村的复出。
吴梅村在当年是江南士林的魁首,无论冯铨要拖人落水,还是陈名夏要引名士以自重,第一个看中的目标,都必然是吴梅村。而吴与另外一陈——犹如复社两张一般——当时朝中南派的首脑为两陈,江苏溧阳的陈名夏以外,浙江海宁的陈之遴是吴梅村的儿女亲家。两陈交荐,吴梅村在公私方面所受的压力甚重,终于不得不在顺治十年秋天,就征进京。“我本淮南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而被迫做了清朝的国子监祭酒。
在吴梅村复出之说甚嚣尘上时,侯方域曾致书规劝,论其“不可出者有三,而当世之不必其出者有二”。吴梅村复书,慷慨自矢,表示“必不负良友”而终于复出。事实上侯方域亦有被迫应试之事,《年谱》载:
“顺治八年辛卯,公三十四岁。当事欲案治公,以及于司徒公者,有司趋应省试。方解。”又贾开宗所撰《本传》:
“方域豪迈多大略,少本有济世志……己卯举南省第三人,以策语触语黜。辛卯举豫省第一人,有忌之者,复斥不录。既不见用,乃放意声伎。”
年谱与本传所记,于侯方域的心迹,大相径庭,一则被迫,一则有用世之志,而以后者为较可信。
贾开宗为侯方域雪苑社友,侯方域称之为“贾三兄”,撰传评文,交非泛泛,必不致厚诬侯方域的出处心迹。但作传记事,求信求雅,与子孙为先人作年谱,理当为亲者讳的情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