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诗里度过了一个个悲情岁月的“草根”节日
01
有个泰先生说过“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这话让很多人心里多少好受点,尤其是草根们!
今天,我们就聊聊杜甫,看看草根杜甫诗的节日是个什么样的幸福场景。
我们只能在杜甫的诗里来寻找杜甫的节日情景,进而来感受他人生的处境和心情。
02
第一首《杜位宅守岁》,是一首关于除夕守岁的诗。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40岁,杜位是他的堂弟,和他一起守岁。
这首诗所表现的节日气氛和我们现在的节日气氛是很接近的。他说“守岁阿咸家”,另外一个文本是“阿戎家”,都是用西晋的典故,阿咸说的是侄子,阿戎说的是堂弟。
“椒盘已颂花”,花椒装在盘子里面,这是当时饮酒时的一种风俗。
后面两句,“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说的是,来的朋友很多,都是骑着马来的,马站在那边也很拥挤,灯火齐明,林中的鸦也受惊了。
然后说“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明天就四十岁了,古人四十是很重要的,时间过得非常快。
最后两句“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在这样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细节,纵情地喝酒,烂醉是生涯。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候的杜甫还没有完全品尝到人生的艰难。
这里特别要说道,古人过年和我们现在不同。我们现在经常会讲阳历、阴历,把旧历称之为农历,其实不完全准确。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历,朝廷正常的祭祀是按阴历走的,以月相来记月。
但农事不能跟着月相走,必须跟着太阳历走,古代也是用太阳历的,太阳历是用24节气,以及通过朝廷颁令的方式来规定农事。
玩笑之余,可见杜甫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读书时,我们几乎是在他诗句的陪伴下成长:见到大好山河,我们会情不自禁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遭遇人生挫败,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令胸襟瞬间豁然开朗;读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不禁珍惜当下,体味到彼时的忧国忧民。
杜甫真的很忙,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却是场过瘾的裘马轻狂!
03
初生牛犊,吟诗爬树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家族世代都是人才辈出:远祖是汉武帝时出了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是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唐代“近体诗”奠基人之一的诗人杜审言。
基因好,难怪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勤奋好学再配上悟性高,七岁做诗已不属稀奇。
然而小孩儿正是调皮撒欢的年纪,因此“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句传神的形容,也可以想象到小杜甫健壮如小牛犊,浑身的蛮劲儿,活泼好动,每到庭院的梨枣熟透,恨不得一天攀树千回的模样。
杜甫的原籍是湖北襄阳,但自从他的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就已迁入巩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境内。所以杜甫是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杜家到了杜甫这代已经在巩县生活到第四代了。
关于杜甫早年生活,资料记载寥寥,我们只能从留存后世的诗歌中窥见一二,只知道他的母亲是清河东武城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遗憾的是她在杜甫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
父亲杜闲续娶卢氏,年幼可怜的杜甫并未从卢氏身上得到多少母爱,反倒是他二姑对其疼爱有加,悉心照料,将小杜甫抚育成人,弥补了缺失的母爱。
杜甫有一个早夭的哥哥、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他们都曾多次出现在杜甫的诗作中,但对于继母,杜甫却只字未提。
04
唐开元十九年,杜甫已成为十九岁的青葱少年,年少优游成为杜甫青春时期的一大乐事。十九岁,出游郇瑕;二十岁,漫游吴越。
换句话说,杜甫也是喜好旅游的“驴友”,美好的山川风物润泽了他的青春年少,但杜甫学习和游玩两不误,开元二十三年回乡参加“乡贡”,翌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虽不幸落第。
杜甫也是行事潇洒,科举考试失利并没有影响他游山玩水,齐赵之游又为他的人生展开了另一幅壮阔的画卷。
五年后,开元二十九年,杜甫重返洛阳,玩得也尽兴了,自己也老大不小的了,杜甫便筑室首阳山下,准备成家立业,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结婚。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历史性的事件,虽然在当时两位当事人对此毫不知情,他们未曾想,文学史将在这天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因在牡丹盛放的洛阳,同样慕名而来的诗圣杜甫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诗仙李白相遇了。
诗圣遇上诗仙,这是一种怎样奇妙的邂逅?李白洒脱狂傲,杜甫宁静朴实。此后,两人的命运却南辕北撤,友谊的小船在安史之乱的海洋里颠覆倾斜。
文人相惜,两位诗人一见如故,文学火花和个人魅力令二人相谈甚欢,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而后,杜甫又到齐州,就是今天的山东济南。
四载秋,杜甫又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谊。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枫叶飘零的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的齐赵之游,回到了长安。
05
杜甫除了“诗圣“美誉之外,又被称为“诗史”,因为他的诗就像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我们透过杜甫的诗能够看到唐朝由盛转衰,也能读出世态炎凉、民间疾苦。
他个人的仕途也甚是崎岖难行。
天宝六年,唐朝的科举考试出现了一场令人大跌眼镜的闹剧——由于当时的权相李林甫任意妄为,居然弄了一场“野无遗贤”的考试,参考的士子们全部落选,可见当时社会的荒唐。
生不逢时的杜甫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却处处碰壁,过着郁郁不得志的穷困潦倒的生活。
天宝十年正月,杜甫苦等的机遇降临,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下笔如有神的杜甫耗尽心血,在天宝九年冬天预献《大礼赋》,为玄宗皇帝点赞。
凭借过人文采终于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依然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希望再次破灭。
天宝十四年,四十四岁的杜甫终于等来了一个官职,然而却只是负责看守兵甲器仗的无用之职,心灰意冷的杜甫冒着严寒,在十一月省家,却不曾想,刚一进家门就听到门内凄厉的哭泣声,原来竟是自己的小儿子活活地饿死了!
已过不惑,却仍一事无成,前途暗淡,生活困苦,这一股脑的烦郁顷刻间化为他笔下那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记录了在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
原来,杜甫也曾在一千多百年前,身为“北漂”一员,只不过那时的国都不在北京,而在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