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白齐名的大诗人杜甫,为何一生穷困潦倒?
杜甫是和李白齐名的唐代大诗人,但这个齐名是后世人的评价。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杜甫的名气是大大不如李白的,也不如李白有钱,一生过得颠沛流离、穷困潦倒,让人叹惜。
其实,杜甫小时候家庭条件蛮不错的。他祖籍湖北襄阳,出生在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是北方大士族京兆杜氏的后代,祖父是高宗朝的国子监主簿、唐代诗人杜审言,父亲干过兖州司马,所以杜甫也是个官宦子弟,从小受到很好教育,学习很好,七岁就能作诗。
唐代大诗人杜甫
但杜甫成年后家境却日益衰落,科举仕途也非常不顺。他24岁参加进士考试落榜,以后就一直在外游历。35岁时好不容易得到个机会,到长安参加朝廷组织的“通一艺”考试,偏偏又遇上嫉贤妒能的宰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的理由,把有才干的应试者全给刷下去了。此后杜甫在长安晃荡了10年,到处奔走,向权贵名流奉送诗文,可就是无人赏识。
直到天宝十四年,已经44岁的杜甫才被朝廷授予了一个河西尉的芝麻官,杜甫不愿去,朝廷就让他改任一个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的仓库管理员。为了生计,杜甫不得不接受了这一看起来有些荒唐的任命。十一月,杜甫回家探亲,刚进家门就听到哭声,原来小儿子竟然饿死了!
再往后,安史之乱爆发,政局动荡,形势混乱,杜甫带着家人逃到今天的陕西富县避难。他听说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就孤身北上,历经许多磨难,终于来到皇帝身边,被任命为左拾遗,“杜拾遗”的称谓由此而来。
杜甫是个耿直善良、嫉恶如仇的人,看到不平之事就要管,不久就因为营救房棺的事,惹怒了肃宗李亨,被贬到了华州。虽然后来得到宰相张镐帮助,杜甫又回到朝廷,但他已经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没法在朝廷立足,不久再次被贬。杜甫忧愤难解,索性辞官西行游历,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客居在成都尹严武身边,还在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严武也是一名诗人,很爱惜杜甫的才华,所以就向朝廷举荐杜甫,让他担任了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为此又称杜甫为“杜工部”。后来严武去世,杜甫离开成都又开始四处飘荡,最后在四川奉节落了脚,替夔州都督柏茂林管理田产,勉强维持生计。
公元668年,杜甫由于思乡心切,乘船出峡,辗转回乡。因为战乱、江水暴涨等原因,杜甫旅途不顺,不但不能北归,而且被迫南行。他身上没有多少盘缠,饮食无着,生活异常困顿。
杜甫与严武相聚杜甫草堂
公元770年,杜甫漂泊到湖南耒阳,遇到江水暴涨,被围困在方田驿,一连五天没有吃到东西。后来江水退了,当地县令派人给他送来了牛肉和白酒。饿了许久,杜甫吃了太多肉、喝了太多酒,不幸得了肠胃病,用土话说就是“撑着了”,一代大诗人竟因此离世!杜甫离世的原因,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在此不做深究。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上,一生困顿交迫,环境恶劣,促使他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的洞察和体会。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三吏”“三别”道尽百姓离别苦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喊出百姓心中的呐喊。杜甫虽然一生坎坷,但他为后世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无愧于“诗圣”这一崇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