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李白与杜甫之间深厚的友谊,他们互赠了哪些诗作?
李白和杜甫是唐朝的闪耀双星,他们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同处于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二人相识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下面秋鲜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天宝三年(744年)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早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因屡试不中而困守洛阳。
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但他并没有因自己名气大而在杜甫面前倨傲,杜甫在李白面前也没有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交流诗词文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两人还相约秋天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商丘一带),一同访道求仙。
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和杜甫又同游齐赵,他们除了一同驰马射猎,饮酒赋诗之外,还讨论了炼丹求仙,两人亲如弟兄。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临别之际,杜甫写了一首七绝赠给李白:
《赠李白》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首七绝《赠李白》是现存杜甫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此时的杜甫已经33岁,却屡试不中,前途暗淡,而李白也是刚刚入宫为唐玄宗写了一年的宫廷诗,却因放荡不羁,而又被赐金放还,离开朝堂,也算是一位漂泊天涯之人。
“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秋天时分,李白、杜甫二人交往时都是在仕途上很失意,虽然在一起漫游,但无所归宿,用“飘蓬”来比如二人是很恰当的。
“未就”,没有成功。葛洪,东晋著名的道士。道教认为炼丹砂成药,服下可延年益寿。李白曾经虔诚地求仙访道,采药炼丹,可惜都没有成功。杜甫也曾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却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李白超爱喝酒,一人独饮时,他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朋友对饮,他要“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李白信奉的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君莫停”,“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杜甫和李白相交已深,对李白喜酒的性格十分了解,杜甫也是“性豪也嗜酒”,因此,用一句“痛饮狂歌空度日”来写出李白的自由洒脱。
李白是十分自信并自傲的人,他曾经轻尧舜、笑孔丘,这在尊孔尊儒的杜甫看了,是异常大胆的,正因为杜甫自己做不到像李白那样傲视权贵,所以他非常倾慕这样潇洒的李白。
“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眼中的李白神采飞扬,狂傲不羁,真乃是人间狂客,天上谪仙,酒中豪杰,诗坛巅峰!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真实写照。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是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做人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呢?
实际上,杜甫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敢于拂袖而去,自愿沦落飘泊,虽每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雄心万丈,却难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却终不能施展。
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杜甫的同情是完全在李白这方面的。他的牢骚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乃至最后一句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在这首《赠李白》中,可以说是写尽李白一生风貌的传神之笔,突现出李白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孤傲精神。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杜甫和李白最终也是要分别的,分别之际,两人互赠了诗,李白也写下了下面这首诗: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干了手中这杯酒,我们各奔东西,后会有期,从中也流露出李白依依惜别的深情。
令两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别,就是两位大诗人的永别,两人此生再也没有相见过。
此后,两人都为了生计而各自四处漂泊,尤其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和杜甫二人同其他人一样,受尽颠簸流离之苦,更是没有相聚在一起,品酒赋诗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