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对文学史有什么贡献?他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下面由秋鲜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杨万里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杨万里: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
在南宋诗人中,杨万里的声名够响亮,他位中兴四大诗人之列,一生写有两万余首诗,流传后世的也达四千多首,虽不能同陆游相比,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除了放翁,真还没几人能同他相比了。
陆、杨二人,一般都被看作是文学人物,陆游除了后来治史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念念不忘的收复失地之悲怆之情,其实杨万里也差不多,只是他诗中那份壮怀激烈的情怀,同陆游相比,没有那么激愤而已,但他在政治上的作为,可圈可点处比陆游就多出了许多,只是人们对他的关注点,是放在诗歌创作上了。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应该是杨万里最负盛名地一首了,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诗,树阴照水,和煦的阳光,波光粼粼的池面,含苞待放的小荷上,一只蜻蜓早已立在那里了,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诗意;
它句句如都可成画,整体形成了一幅名为《初夏荷塘》的水墨,既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此诗活色生香,写景如绘,于轻清巧致中透出几分俏皮,字里行间洋溢着因生命活跃的喜悦。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吉水人,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南宋绍兴年进士出身,初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调任零陵县丞,曾任国子博士,后知漳州及常州等地。
光宗时又为太子侍读、秘书监,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因触怒时相,请求还乡,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后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享年八十,谥号“文节”。
杨万里早期生平留下的记载不多,他家学不错,其父杨芾是个私塾先生,精通《易经》,但应该也不是个富裕之家,大概属“寒儒”之家吧,他八岁丧母,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锲而不舍,亦广师博学,曾师从数位饱学之士。
他前期的科举之路不详,但应很是顺畅,因为23岁时便以举人身份赴京城临安参加礼部试,可惜落第而归,回家后仍继续求学,四年后终于如愿考中进士,被授赣州司户参军,也就是管一州钱粮赋税的副职。
在此期间,他专程拜见了被贬谪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张九成是状元,理学家,也是坚定的主战人士;而胡铨更是对金的强硬派,曾自募乡勇与之血战,后来又因上奏乞斩秦桧等主和派而声振朝野。
更为难得的是,他不顾朝野上下的顾忌,还专程去拜望了当时被罢官了的主战派领袖张浚,并“服膺其教终身”,张浚勉励杨万里要“正心诚意”,杨万里便以“诚斋”命名自己的书房并以此为号。。
杨万里去拜访这些前辈,感受的主要就是他们身上的那不屈的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他们对杨万里的影响巨大,不仅影响了在朝为官的指向,更是浸润于他的诗歌创作上。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淮河,向为南宋版图中的一条内河,现在却成了宋金两国的一条界河,诗人抚今追昔,百感丛集,即景抒怀,比兴互陈,一句“意不佳”便将心中的愤懣之情示之于人。
杨万里毕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孝宗即位后,平反了秦桧制造的冤假错案,岳飞也被昭雪,还起用张浚匆忙北伐,但失利后孝宗又畏头缩尾,不但罢了许多主战派官员,还以更屈辱的割地赔款,同金人交好。
同很多空谈主战,却又拿不出实际办法的官员,如陆游和辛弃疾等一众不同,面对朝野一片地畏战之情,杨万里慷慨激昂地奋笔写下了六万字的长篇,《千虑策》三十篇,总结历史教训,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振兴国家的方针,在展现了杨万里报国之志的同时,也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
此文一出朝野震动,曾获得采石矶大捷的宰辅虞允文读后赞叹:“东南乃有此人物!”决定推荐他越级做朝官,所以,杨万里得以回京任职。
作为一名胸怀大志,正直敢言的直臣,杨万里立志报国安邦,绝不谄媚讨好,他将个人安危置于脑后,一生虽宦海沉浮,然热血不减,数次得罪孝宗及权臣,对他来说,贬谪乃寻常事也。
杨万里的仕途并不是很顺,年逾不惑也才是个知县的官职,但他 “位卑不敢忘忧国”,同时,以儒家传统的道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他勤恳工作,廉洁自律,生活作风检点,人品声誉极佳,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和热爱。
他为了百姓生计,敢于顶撞上司,甚至将皇帝的旨意也不以为是,公开宣布不执行,并写成奏折痛陈弊端,坚决不奉诏,迫使皇上收回成命。
能将皇上已通晓天下的旨意顶回去并成功,这在历史上很是少见。他后来也因其清名和能力不断地升迁,最高做到了吏部侍郎,也就是副部长的级别了。
官职的升迁并没有让他对朝廷感恩戴德,相反,他更加感觉自己所担负责任的加重,他始终未忘初心,对自己坚持的事情,据理力争,屡次上书宋孝宗,远离奸佞之沉,勤奋为政;但正是因为杨万里热血为国频频上书劝谏、言语直接逐渐得罪了宋孝宗。
杨万里如此地执着,后果当然很严重,他直接被罢官放逐,外放离京,他在对朝廷失望之极的情况下,坚决辞官,临行前,将其节余的俸禄万缉弃于官库,两袖清风地退隐家乡,难怪杨万里在离任后,多地百姓为他建了生祠。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这是杨万里在63岁时,奉旨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北返,路经苏州,写下的一首名为《泊平江百花洲》的诗。他四度经过此地,连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虽山水留情,但人世消磨,杨万里坎坷的一生,连同他的不忘报国之志,正像一叶孤舟般地漂泊不定。
退休时的杨万里已65岁,但依然关心着回家大事,时值权相韩侂胄主政,为提高个人威信,他不顾当时敌强我弱的现实,急于通过北伐来强化自己的地位,并请来一位声望甚高之人,意欲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一举打败金人,光复故土。
韩侂胄圈定的统兵之人大家都很熟悉,乃大名鼎鼎,写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他从北地南归后就一直没有同金人对仗,闲居已久,此时已是64岁的高龄之人了,自己都自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但是,依着他力主北伐的声名,更是由于他写就了很多慷慨激昂的爱国词篇,故而在朝野声望甚高,可这北伐大举,岂是能凭名望能行事的,果然,辛弃疾还没来得及上任去执掌兵印,便“壮志未酬身先死”了。
杨万里是坚定的主张北伐者,但却反动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率言兵事,当得知在辛弃疾死后,朝廷又在选其他将领北伐抗金时,他不顾已重病缠身,朝不保夕之危情,毅然挥笔上书朝廷,强烈谴责了当权丞相无视民意,一意孤行的行径。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唯有孤愤!”
写完这份奏折后,他又写了一纸遗书,用作安排后事,作别妻小。笔落后不久,他咳嗽不止,目光便渐渐地黯淡了下来,不久,杨万里便溘然长逝,告别了他热爱的大宋江山和黎民百姓。
杨万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他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50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他是江西人,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崇尚黄庭坚之“江西诗派”之时,杨万里也是学黄庭坚的,但后来又学王安石及晚唐人的绝句,最后“忽若有悟”,谁也不学了,他“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竟然还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诗路。
明代著名的大才子解缙评价评价杨万里说:“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矣励万世。”对他的人品和文章作了高度地概括;陆游对他也很是佩服,他还专门写有一首小诗来赞扬他,诗云:
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
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
“诚斋体”是文学史上一个专用名词,就是缘于杨万里后期的写作手法,它有个比较形象的字眼为“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因而,他的诗风纯朴,构思新巧,充满了生活闲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湖秀美,人间天堂,一水柔情,轻飘墨香;在多如牛毛的吟咏西湖的诗歌中,怕只有他的这首《晓出灵隐寺》,能同坡老的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相媲美了。
六月的西湖,荷花盛开,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碧荷满纸,红蕖生辉;浓烈艳丽的红碧二色交相辉映,西湖的六月风光跃然纸上;在杨万里笔下,向来清丽柔婉、风情万种的西湖凭添了几分的豪气。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全诗轻快流转,于俚俗中略带尖新妩媚的风致。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陆游和杨万里同为宋“中兴四大诗人”,钱钟书曾对二人的诗风有个评说:“放翁善写景,而诚斋善写生。放翁如图画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钱大师的评价真是抓住了二人诗歌之特征,一语中的。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两个小朋友坐在船中,停篙不撑船,无雨却撑伞,好生奇怪,原来,他们撑伞是想以伞当帆来让船行进,哈哈,好个童趣盎然的画面;这诗展示了两个小渔童的无忧无虑的快乐状态,以及充满童稚的行为特征,以及从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具有的奇思,端的是妙趣横生。
杨万里的诗就是这样的清新自然,于平凡中呈一派地天籁之情,我们似乎很难看到,这些信手拈来的妙句背后,那满怀报国热血的杨万里一腔难诉的衷肠。
而今,杨万里的名气远逊陆游,甚至同范成大都有一定的差距,他被很多人视为一位安逸的田园诗人,但是,他却是有宋一代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开创了一种新鲜奇特的写法,因此,我们现在知道有 “诚斋体”,史上却无 “放翁体”或“石湖体”,这就是杨万里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时值荷花盛开,又到了杨万里笔下“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时日了,然而,每当我看见这“接天莲叶无穷碧”时,心中总是难以有愉悦之感,泛上心头的却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伤感。
因为,我似乎看见,那绿盖叠翠,青盘滚珠间,有阵阵薄雾升腾,薄雾中,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杨万里的身影,在似真似幻地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