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家徐渭所作散文:《自为墓志铭》鉴赏
《自为墓志铭》是明代文学家徐渭写的一篇散文。与正常的自传文相较,增加了几分沉重、戏谑、苦涩的成分,读来令人感慨良多。下面秋鲜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徐渭是明代天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开创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风,对明清以来绘画影响深巨,这样一位艺术大师命运坎坷,一生充满了缺陷、辛酸和泪水。他的《自为墓志铭》作于四十五岁,正当严嵩失势、曾经煊赫一时的闽浙总督胡宗宪作为严嵩党羽被抓进监狱之际。此前徐渭曾为胡宗宪幕客,并深得宠信,当时有传闻说徐渭也会被牵连入狱。
徐渭处于惊恐之中,准备自杀,自杀之前写下了《自为墓志铭》。文中自述生平经历与自表性格心迹交错展开。
在徐渭的笔下,他的这四十五年充满了矛盾和纠结:在求学上,“文与道终两无得也”。在为人处世上,看上去像傲慢玩世,但实际上“傲与玩亦终两不得其情也”。自己在科举之路上蹭蹬落魄,“人且争笑之,而己不为动”。胡宗宪邀请他入幕,他却拒绝,“人争愚而危之,而己深以为安”。入幕后,他深得胡宗宪宠信,礼数异常,“人争荣而安之,而己深以为危”。
如果说“文与道终两无得也”还是自谦之词,那么“傲与玩亦终两不得其情也”则为伤心之语,高傲与玩世之外表所包裹的,是一颗敏感脆弱、渴望成功的心。考场上连连惨败,在黯淡的岁月里,胡宗宪的青睐无疑拨开了满天的乌云,让徐渭的生命有了光亮。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胡宗宪被逮系,徐渭又被精神的黑雾所笼罩。他解剖自己:“渭为人度于义无所关时,辄疏纵不为儒缚,一涉义所否,干耻垢,介秽廉,虽断头不可夺……渭有过不肯掩,有不知耻以为知,斯言盖不妄者。”
这是剔肤见骨的真诚之语,道出了徐文长最本真的样子。他自述学问上的成就:“余读旁书,自谓别有得于《首楞严》、《庄周·列御寇》、若《黄帝素问》诸编,傥假以岁月,更用绎紬,当尽斥诸注者缪戾,摽其旨以示后人。而于《素问》一书,尤自信而深奇。”
徐渭特别指出自己对道家、佛教、医学典籍的造诣,在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思想的时代,这样的学术取向带有明显的叛逆色彩。他接着写自己的愿望:“将以比岁昏子妇,遂以母养付之,得尽游名山,起僵仆,逃外物,而今已矣。”他要摆脱世俗,逃于外物。
读徐渭的《自为墓志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年时代的徐渭与社会尖锐的冲突:个人才华与科举制度、自己的行为准则与世俗规范、个人志趣与主流价值标准之间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徐渭的精神被这几股大力撕扯、冲撞。与强大的社会力量相比,个体无疑是弱小的,无论你如何倔强,如何抗争,就像拿鸡蛋往石头上碰一样,最后受伤的、毁灭的总是个人。
写《自为墓志铭》时,徐渭正处于精神的高压之下,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已经把他逼到了悬崖边上,他的精神即将崩溃,这时只需一根稻草,就能压垮庞大的骆驼。果然,此后不久,徐渭在癫狂状态下杀死继室张氏,被抓进监狱,度过了长达八年的牢狱生涯。
徐渭《自为墓志铭》前部分继承了王绩《自撰墓志》的写法,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又有怀才不遇的愤激、佯狂和玩世不恭,显示出凌厉、桀骜、狂放的特质。内省式的表述,因为精神的焦虑而使文字之间笼罩着阴郁、悲怆的氛围,文字沉痛而纠结,这是一个天才灵魂的自白,文本之中积蓄着一股力量,时时冲破纸面撞击读者,像徐渭的狂草一样,给人以冷水浇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