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黄景仁:黄庭坚的后裔,一生穷困潦倒
今天秋鲜网小编就来说说其中存世作品最多的黄景仁。黄景仁能有这么多作品流传下来洪亮吉是功不可没的,他是黄景仁的挚友,一个人掏钱整理黄景仁的作品,出版了《两当轩集》,小佛家中正好有这一本书。
黄景仁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留下的短短一页纸的《自叙》便可窥见其中一二:
景仁四岁而孤,鲜伯仲,家壁立,太夫人督之读……家益贫,出为负米游……体羸疲役……贫病漂泊……
16岁的黄景仁在童子试中脱颖而出,考取了3000多人中的第一名。几年后,迫于生活的艰难他开始到各地去寻找养家糊口的机会,23岁入安徽学政幕僚,27岁到正阳书院做山长(古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在清代的时候大概是整个书院的负责人),28岁到北京,恰好是清政府平定金川奏功,乾隆皇帝命令读书人献诗,他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得了一个武英殿书签官,任主薄。
然而,京城的开支大,曾国藩做京官的时候都觉得生活困难,何况是这个时候的黄景仁,官职小、俸禄少,还疾病缠身,两年后,债主上门,他不得不想办法离开了北京,离京途中,病情恶化,神游仙境去了。据说他去世的时候,连随身的衣物都已经典当完了,就剩下一些稿纸,凄凉无比。
生活的艰难并不能成为他诗词路上的阻碍,反而成为了他创作路上的源泉。黄景仁所在年代正好是乾隆皇帝执政中期,一方面大力弹压各地反抗的势力,另一方面继续加强思想的禁锢,继续大力推行八股取士。
黄景仁作为读书人,他不能免俗地想从科举寻找到出路,然而,“五应江南,三应顺天府”,通通没有如愿,直接导致了他一生仕途不顺,生活极度窘迫。而这一切,都被他融入诗歌之中。
相比于同时期其他人讴歌太平盛世,他的笔下更多的是哀婉、悲切,尤其是对自己的怀才不遇,他更加是极尽各种手法进行书写,其中被大家所熟知的当属“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别看黄景仁的笔下多是哀婉之作,他最推崇和学习的却是诗仙李白,有人可能会说,别个李白的诗多大气,黄景仁显得有点小家子气了,其实当我们去读黄景仁的古风诗歌,就能发现,他其实有着很豪迈的一面,“天然臞隐骨嵯峨,破絮蒙头自苦哦。残雪一峰相对立,不知清气落谁多”,只是豪迈被生活的艰辛所遮掩罢了,显得有点狭隘。
豪迈大气的诗词,给当时的一些人一种感觉:黄景仁学李白的诗歌还真学出了李白的感觉,“学太白而真能得其神”,“自湖南归,诗益奇肆,见者以为谪仙人(指李白)复出也”。看来黄景仁学李白还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承认,怪不得有人说他就是清朝版本的李白,而他其实写诗量也是非常大的,一生中写了2000多首诗词,传世的也有100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