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是怎样的?他什么时候投笔从戎的?

诗人简介

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是怎样的?他什么时候投笔从戎的?

高适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秋鲜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安史之乱的发生,让整个大唐王朝生灵涂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很多名人异士也难以独善其身,纷纷卷入其中,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便是其中一个。

高适的祖籍在渤海蓨县(今景县),出生于官二代家庭,他的先祖高洪曾在东汉时期任渤海太守而举家迁居蓨县,此后六百年间,其家族一直人丁兴旺,出了大量王侯将相。而高洪的16世孙高洋还建立了北齐王朝,使蓨县高氏家族一跃成为北方的皇族。

高适的曾祖高佑,隋朝时任散骑常侍,入唐后任宕州别驾;他的祖父高侃,勇猛善战,在战斗中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以军功官至陇右道持节大总管、安东都护;他的父亲高从文也非布衣之士,可惜英年早逝,在高适幼年死在广东韶州(今曲江)长史任上。

原本是世代簪缨之家,但因为父亲的早逝使家道突然中落,高适因此从小就体验到了世态炎凉和生活的艰辛。为了出人投地,他刻苦攻读,习文练武,期待有朝一日重振家风。

然而,高适虽然才高八斗,能力出众,但却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之人。他少年时一直怀才不遇。

开元11年(公元723)的夏天,年仅20岁的高适只身来到长安寻找“出路”,拿着自己的诗篇拜谒在京城做官的父辈的故交,希望得到他们引荐,然而却处处碰壁。

初出茅庐便受挫,高适于是离开长安一路东行,路过洛阳和汴京(今开封),来到宋州(今河南商丘)。

高适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索性留在了以“文化”著称的宋州,过起了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

这一隐忧就是十年,十年间高适一贫如洗。为了改变现状,高适做出惊人举,他决定赴边关立军功,以期出人投地。当时,北方的突厥人被大唐王朝的劲旅赶走了,但东北的契丹和西南的吐蕃每年都和唐王朝发生战争,这为许多读书人投笔从戎创造了机会。

这时,信安王李祎奉命率军在东北营州一带抗击契丹,高适的许多朋友参加了李祎的幕府。他决定到那里去投军,试图通过朋友们的引荐,参加信安王的幕府,等待立功的机会。

然而,当高适风尘仆仆、满身疲惫地赶到前线时,正巧信安王刚刚率军打了一个胜仗,陶醉在胜利喜悦中的信安王对这位千里迢迢赶来投奔他的年轻人选择了“无视”。第二年的春天,高适选择了打道回府——回到了宋州。

尽管这一次的塞外之行以失败告终了,但高适把自己对边关生活体验和感悟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了,一口气创作了十几首流传千载的边塞诗。其中《燕歌行》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此后,高适一直怀才不遇,年近50岁时,高适好不容易才混到了封丘县的芝麻小吏——县尉。然而,他不会料到,此后他时来运转,仕途上飞云直上,竟然创造了十年十迁的新记录。

哥舒翰是安西副都护哥舒道元的儿子,因战功升至右武卫员外将军,充陇右节度副使、知节度使事。他性格豪爽,仗义疏才,喜欢交往,爱读《汉书》、《左传》等史书,许多有才学的人投到他的帐下,使他的幕府人才济济。高适主动投奔哥舒翰。哥舒翰对高适的诗文、人品和才能很赏析,上表奏请高适为左骁卫军曹,充幕府掌书记,并把高适视为心腹,常随左右。高适感激哥舒翰的知遇之恩,从此一心一意地在哥舒翰鞍前马后效力。

高适在哥舒翰幕府3年间是他边塞诗创作的丰收时期。雄奇瑰丽的西北边塞风光,戍边将士艰苦的生活,两军开战、战马嘶鸣剑戈碰撞的壮烈场面都进入他大气磅礴的诗中。

安史之乱爆发后,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灾难使承平日久的大唐王朝骤然由盛转衰,但同时也给高适和许多读书人带来了一个展示才华、实现抱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高适自此迎来了人生的鼎盛时期。

然而,后来高适因“负气敢言”,且深得肃宗信任,为宦官李辅国所妒,被贬官为太子府少詹事。几个月后,因蜀中多事,高适又被起用,被任命为四川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转蜀州刺史,之后又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四川为期六年的仕宦生活中,他平定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平定了剑南兵马使徐知道的叛乱。在他的建议下,唐王朝还把剑南西川、东川两个节度使合二为一,整合了军事力量。

高适在蜀期间,俭政宽民,为官清廉,受到人们的称赞。

广德二年,唐玄宗任命62岁的高适为刑部侍郎,不久又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不久,高适选择了激流勇退,归隐于终南山紫峰阁。一年后,63岁的高适离开了人世。他轻轻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二百多首气势恢宏的锦绣诗篇,成为后世人们经典传唱之绝世名作。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是怎样的?他什么时候投笔从戎的?相关内容
诗词名句大全
古代诗词大全
经典诗词大全
 
必背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