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人》唐代太上隐者为了满足问者,作了此诗以当答案
太上隐者是唐代的以为隐士,隐居于终南山,生平不详,下面跟秋鲜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太上隐者所作的《答人》吧。
在中国大多数有内涵的文人内心底部,都隐藏着一个寻找“桃花源”或“望南山”的愿望。可是,当生活这付重担挑上肩膀的那一刻起,心底的琴棋书画诗酒花就已经注定会变成柴米油盐酱醋茶。物质这道人生的枷锁,把每个人的脉门都拿捏得紧紧的。
《答人》
【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根据诗题《答人》,似乎很可以明确作诗来由。大抵便是有人遇到隐居山中之人,于是满腹好奇之下,所以据此询问隐居之人,隐者为了满足问者,作了此诗以当答案。
太上隐者和“山中客”一样,都是隐居深山之人的自称。杨慎《升庵诗话》中记载:“山魈,一足之怪,自称太上隐者……东坡所谓‘山中木客解吟诗’,即此。”然而,这当然是一则比较荒谬的轶闻,只可当作趣事笑谈一番。
其实,说到隐居,听上去似乎非常的高大上,然而我想,真正的实际情况,并不可能如大多数人想象得那样美好。就杨慎笔下的所谓“山魈”而言,未尝没有可能是“人”,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那些“隐者”。在物质得不到很好保障的情况下,再加上居住地方格外偏僻,那些隐者的起居生活肯定并不完美。所以,时间长久后,人的全身就会变得充满了惰性气体,肮脏邋遢不堪。猛然看上去,不正好仿佛“山魈”?此谓笑谈,当不得真。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是对提问者的某种回答,带着非常闲散的心情。偶然来到这里,山风吹动松树,根根松针索索而落。看远山峰峦如聚,云海苍茫,顿觉时光如白驹过隙,白云苍狗。思索良久,人生依旧没有答案。反而,身子渐渐沉重,正好亦真好,大石一块横卧松树底下,高枕无忧,不过如此了。梦,是没有的;想,更如虚无。
在这里,隐者的回答包含有巧妙之意。有可能询问者的提问是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可是,隐者却不慌不忙,以四两拔千斤的手法,只是详细描绘一番自己的行为举止。似乎其中有真意,然而终究却是欲辩已忘言的套路。在这种情况之下,隐者的行为隐匿着两种意思:一是悠闲来自于真实的写照;二是此番举动流于表面。用现在的话通俗点儿讲,就是隐者在“装”。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仍然是持续着的答案,来自于太上隐者的某种想法。深山老林,远离尘嚣,不说与世隔绝,真实情况也相差不了多少。秋收冬藏,寒来暑往,在这种地方,断绝了与尘世的音讯,最鲜明的一点就是不知今夕是何夕,年复一年。
到了这里,得此两句,方才觉得此人并非“装”,而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真隐士。时光漫长,或者短暂,又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此刻,时间忽然变得不再重要,需要把握住的,反而是人自身不断流动着的心迹。南宋诗人刘克庄有句:“村叟无台历,梅开认小春”(《梅开五言一首》),与此相比,却太露痕迹。
纵观此诗,诗人娓娓道来,语调轻缓,由行为到内心感触,自然而然的,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隐者的太上忘情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对于此诗,评论者众多,有人认为其“语有太古风”(李攀龙《唐诗训解》),大抵因诗人言语精炼,语意高妙,显露出一股子绝意凡尘的气息。如此说来,也十分贴切,值得人用心体味其中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