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修碗匠,写下一首唐诗流传千古

唐诗

他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修碗匠,写下一首唐诗流传千古

今天秋鲜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胡令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鲁迅说,好的诗,都已被唐人作完了。那么唐朝写诗的人必定满坑满谷,数不胜数。诗歌是大唐的灵魂,清酒是长安的血液,二者相结合,便构成了完整的生机勃勃的帝国。帝国之下,没有与诗歌无关的人,没有不知风月的人,更没有不会溜上两句小曲儿的人:青楼歌女,街巷小贩,朝堂高官,寻常百姓,试问哪一个不懂诗与韵,哪一个不知李太白?所以大唐各行各业、各岗各位的小老百姓,无时无刻不想要赋诗一首,即便是与风月完全不沾边儿的修碗匠,有时候狠起来,都能憋出几首千古名作。

正因为如此,如今流传下来的许多唐诗宋词,或许诗文你可以背得滚瓜烂熟,但其作者你却不一定清楚。《全唐诗》登录在册的诗人就有两千二百多人,那么那些默默无闻的被历史忽略的创作者,其数目就更加不可预估了。

在中唐时期,就有一位名为胡令能的人,干着枯燥无味的职业,却始终未曾放弃诗歌的梦。由于生于贫困之家,胡令能只能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送外号“胡钉铰”。钉铰,就是帮普通人家洗洗青铜镜、补补破锅、锔锔漏碗,走街串巷,甚是劳累,干的是手艺活儿,却赚不了几个技术钱。

按理说,在如此家庭条件下的胡令能应是没钱读书的,甚至识字都成问题,但传说他受到了仙人的指引。一日,胡令能正在熟睡,突然一位仙人款款而至,刨开其肚皮,塞进一卷子书,再为其缝上针,从此胡令能便会写诗了。或许后世都不知道贫穷的他是怎么饱读诗书的,所以编了这么个故事来解释。但不管怎么说,胡令能还就是会写诗了,而且还写得出神入化,令人钦服。

有一日,胡令能正背着他那些修补工具去农村干活,途中路遇一条小河,看到一个孩童在钓鱼,他停下脚步,掏出笔随手写下一首素诗,却流传千年不衰,年年被选入课本,成为人人必读的经典。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小诗看似简单平常,但实则蕴含了不少艺术手法,或许解读完之后,大家才可发觉其中妙意。胡令能起句先形容儿童外貌:“蓬头”,别看这只是随手的一笔,但这样写却有两大好处。其一,山野小孩儿本就与土地为伴,蓬头垢面再寻常不过,所以这样写既增加了真实性,又使人觉得纯朴;其二,言小儿不拘形迹,旨在表明他专心钓鱼,所以对头发根本没有在意。一个“学”字很有灵魂,边学边钓,定要分外小心,所以这才引出了下一句。

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同样妙不可言!“侧坐”和“莓苔”正是“学”的具现:侧坐是随意而坐,恰恰说明孩童无暇顾及坐姿,他只想快些摆好钓具,一展身手;莓苔是潮湿的草丛,这说明孩童还是有些经验的,他知道阳光罕至的阴湿环境是钓鱼的好去处。而“草映身”则是为下两句做铺垫,假如孩童被深草所淹没,那路人又怎么发现他呢?

经过的路人想要向小孩儿问路,他老远就招手示意不要声张,生怕把鱼儿给吓跑了。这个路人很有可能就是胡令能自己。孩童“遥招手”十分有画面感,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三个字表明他是个机警聪明的孩子,完美彰显了何为童趣。

而且,胡令能这首诗并未“写完”,而是让人意犹未尽:孩童招手之后并非对路人漠视不理,读者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想象,他应该是先把路人的声音稳住,而后再小心翼翼地转过身,小声地回答路人的问题。

这首小诗没有刻意的雕饰,没有高级的词汇,也没有高超的艺术手法,完全使用质朴清丽的语言,在平淡浅易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可爱纯真的画面,令人感受到了无限的童趣,读完后有一种淡淡的芳馨流转于心间,分外迷人。或许,生活在浮华聒噪的环境下太久了,我们都已经满身疲惫,当这样一首清新的诗歌出现,抚慰了我们的创伤,勾起了我们儿时的快乐回忆,所以它才珍贵。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他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修碗匠,写下一首唐诗流传千古相关内容
诗词名句大全
古代诗词大全
经典诗词大全
 
必背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