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有多清正廉洁?拿了两块石头还写诗忏悔!
白居易为石头写诗。下面秋鲜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诗曰:
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这首《三年为刺史二首》(其二),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的3年间,为官清廉,未收过任何贿赂或向他人索取过财物和贵重物品。
离任之后,白居易在行李中发现了到杭州天竺山游玩时捡到的两块石头,他认为山石虽然不值钱,但自己拿走它们,就好像贪污了千金,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于是,写下这首诗“忏悔”。
这是何等可贵的慎独精神和清正廉洁!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上《论行营状》,论述河北用兵之策,不被皇帝采纳。
史书记载:“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乘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言事,天子不能用。”
目睹宦官专权乱政,官员朋党倾轧,对朝政失去信心的白居易,主动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外派为杭州刺史。
这一年白居易已经50岁了,在天命之年来到杭州做官,他的心情应该是既激动又失落的。
激动的是,终于可以到心仪已久的杭州任职,失落的是,朝政江河日下,自己却无力回天。
到达杭州之后,白居易按照惯例,给唐穆宗李恒写了一份谢恩表,文中称:“唯当夙兴夕惕,思苦心。恭守诏条,勤恤人庶”,表明自己将勤于政事,造福于杭州人的心迹。
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时的政绩,不胜枚举,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为西湖筑堤和疏浚六井。
白居易到杭州之时,西湖可不是什么风景名胜,而是一个让当地人非常头疼的问题湖泊:干旱之年,西湖水浅,无法取湖水用于灌溉;大涝之年,湖水又会冲破湖堤,冲毁农田。
当时西湖的面积远比今天为大,向西延伸到西山脚下,东北则延伸到武林门一带。
白居易经过仔细考察和调研,制定出详细的治理方案,但方案遭到很多当地人的反对,白居易据理力争,最终成功说服反对者。
治理西湖期间,白居易亲临现场勘查,设计建造了一条将西湖一分为二、从钱塘门到武林门的长堤。
长堤修筑完毕后,既发展了交通,又改善了西湖周围和钱塘、盐官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杭州人为了纪念白居易,将长堤命名为“白公堤”。
经过白居易的浚湖筑堤,使西湖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杭州标志性景观之一。
明朝文人王稚登在《重修白公堤疏》中写道:“若夫白公堤者,据采云之名里,实吴会之通逵。山郭近而轮鞅喧,水村深而帆樯集。西接金阊之绣陌,日出而万井莺花,北连海涌之翠微,风清而半空钟梵。买鱼沽酒,行旅如云;走马呼鹰,飞尘蔽日。……江州司马,筑此芳堤。”
有学者考证,西湖的名字也出自白居易:“ 西湖 ”之名最早见诸的文献,是在白居易写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两篇诗里 。
此外,白居易还百姓重新疏浚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的六口井,极大的改善了百姓的饮水问题。
白居易在杭州任职的三年(实际时间约为二十个月),公务之余,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杭州,到天竺山游玩时,白居易捡到了前文所提的两块造型别致的山石,带回府衙。
卸任之后,白居易忘记将两块石头留下,因而产生了很强的负罪感,写诗忏悔,并提醒自己,以后千万不要再重蹈覆辙。
白居易离开时,杭州人扶老携幼,洒泪送别,白居易含着泪写下《别州民》一诗。
诗曰: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