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由他奠基,后来孙子发扬光大了
今天秋鲜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杜甫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说起唐诗,我们都会想到律诗和绝句。其实,这两种诗体都是格律诗,是唐诗宝库中最为鲜艳的花。然而,律诗的发展,却是一个突然爆发式的过程,它由一种相对严格,甚至有些死板的诗体,在众多诗人齐心协力之下,终于展现出最为耀眼的一面。
在这些诗人中,都为它添砖加瓦,但其中有两爷孙,却是让律诗大放异彩。这两人,一个是“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一个则是“诗圣”杜甫。
早在唐朝之前,很多人就曾经产生过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几个字,有的读起来铿锵有力,有的读起来哀怨低沉,有的却毫无美感?直到南朝齐时,沈约等人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字的平仄音韵结合,形成了变化多端的音律之美。就是这种声韵上的美学,才让诗歌变化万千,表达了无穷无尽的感情。
于是,经过漫长的探索,在唐朝刚刚建立之时,由初唐四杰等人继续发展,直到“文章四友”以及沈佺期、宋之问才逐步定型。杜审言便是为其做出了巨大贡献之人,更是被誉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比如这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原本是一首和诗,抒发了作者宦游江南的感受和自己思念家乡之情。从写作手法来看,它细腻别致,清新自然,略带伤感之余,似乎又心事重重。从体例来看,此诗的韵脚分明,平仄、对仗已经非常工整,完全已经构成了成熟律诗的一切要素。所以,明朝的胡应麟也高度赞扬此诗,认定它是初唐五律第一。
律诗分为五律和七律,七律又在五律稍晚出现,杜审言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和同代人沈佺期、宋之问、李峤的手中,才开始出现了比较成型的七律。杜审言毕生自负,曾经吹嘘自己的才华,可以屈原、宋玉、王羲之也甘拜下风,同代文人中他更是一个都看不上。杜甫之后,继续为他爷爷吹嘘:“吾祖诗冠古。”
杜审言对于律诗的贡献虽大,却远远不如自己的孙子杜甫,杜甫才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律诗创作的集大成者。先从五律上来说,他的这首《春望》,不仅脍炙人口,更是被宋人方回定为“此第一等好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用词非常讲究,已经将五律运用到非常娴熟的地步。而且,严格的体例,并没有影响到杜诗的思想性,却让它更具有美感,更是处处展现出诗歌的律动性。
当然,要说杜甫的最大成就,还是在于七律。其实,七律自从唐初开始出现以来,李白、王维、高适等人都有相当多的作品。但是,客观来说,即使是诗仙、诗佛,在七律中也出现了失对、失粘、重字等等问题。直到杜甫的出现,才打开了七律的潜力,让它面对更为广阔的天地。
杜甫以七律开辟了唐诗的新景界,无论是风土人情,时政评论,身世感叹,文物古迹,统统可以使用这种诗体来表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将七律提升到与古诗、绝句同日而语的地步。要说杜甫七律的代表作,肯定是离不开这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