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女诗人刘令娴有哪些作品?她为何被戴上“风流放荡”的帽子

女诗人

南梁女诗人刘令娴有哪些作品?她为何被戴上“风流放荡”的帽子

大家好,这里是秋鲜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南梁女诗人刘令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我国古代史上出现过不少文采斐然的女作家,她们的才情丝毫不低于同时代的知名男性文人,芳名流传千古,经久不散。如卓文君、班婕妤、蔡琰、王金珠等。但遗憾的是,因封建时代对女性的异样眼光等种种原因,关于她们的文献很少,以至于后世人对她们的身世和作品都满怀争议。

南梁女诗人刘令娴就是其中颇具争议的一位。《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都录有的文集。流传至今的作品,却仅有《玉台新咏》载录的八首诗,以及《艺文类聚》载录的《祭夫文》一篇。更可惜的是,刘令娴在正史中无传无记,她的生平事迹只是附于其兄刘孝绰的传记中。

身世如此扑朔迷离,才貌俱全而年轻丧夫的刘令娴,诗文免不了被后世人曲意解读,逐渐地就被世人认为:刘令娴是一个集风流与才情于一身的女性。其中,刘令娴是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她真的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诸多风流是非的女作家吗?

01 才女被戴上“风流放荡”的帽子

据《南史》和《梁书》的刘孝绰本传中,记录的寥寥数语可知,刘孝绰之妹刘令娴:“文尤清拔,所谓刘三娘者也。悱为晋安郡卒,丧还建邺,妻为祭文,辞甚凄怆。悱父勉本欲为哀辞,及见此文,乃阁笔。”而梁代萧韶《太清记》也曾提到:“刘孝仪诸妹,文采艳质,甚于神人也。”由此可见,刘令娴出身世家,才华极高,曾扬名于当时,且没有所谓不堪行迹。

据学者研究,刘令娴的名声是从明代开始出现了偏差。明代的某些所谓学者在编书时为了吸引目光,故意杜撰花边信息。像写小说一样随意臆想,而不是以严肃认真的文学鉴赏态度来看待刘令娴诗文。

其中,《光宅寺》《题甘蕉叶示人》《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这三首诗,是好事者们恶意发挥、且累及女诗人名声的“重灾区”。

在这方面,尤其以杨慎的《升庵诗话》对刘令娴曲解最为严重。杨慎不但对《光宅寺》一诗作出别有用心的修改,还将诗题改成了《光宅寺见少年头陀有感》;另外,他还将刘令娴的《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缀接于《光宅寺》诗之后,改写成一首新诗:“长廊欣目送,广殿悦逢迎。何当曲房里,幽隐无人声。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切,栀子最关人。”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还明指这首诗是“刘令娴于光宅寺见少年头陀有感而作”,就这样搬弄裁剪,就拼凑出“一代才女刘令娴与少年头陀相爱幽会”的噱头。至此,杨慎得到了一种风流文人的心理快感,读者也满足了猎奇八卦心态,他们却毫不关注刘令娴背的的“黑锅”有多么沉重,甚至这一切对后世人认识才女其人其诗将会产生多大的不利影响。

很多学者要么望文生义从论诗而及其人,把刘令娴定论为令人不齿的荡妇,就连刘令娴的丈夫徐悱在世时赞美妻子刘令娴“彼美情多乐”的这一句也被人曲解为刘令娴薄情不守礼。其实人家丈夫写的诗只是赞扬妻子生性开朗活泼而已。

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刘令娴是大家闺秀,身份和地位使她不会写出那些令人不齿的诗句,从而开始对刘令娴的诗作归属产生了怀疑,认为那些诗都是刘令娴之夫所作,“不过溺情之语”。

同样这三诗,若出自刘令娴之夫则“不过溺情之语”;若出自刘令娴,则为轻佻放荡之词。可见古时封建礼教对女子之苛刻。然而,《光宅寺》《题甘蕉叶示人》《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这三首屡屡让刘令娴背锅的诗,真的是“轻佻放荡”之词吗?真的是描写刘令娴婚外不齿之情吗?刘令娴真的如世人所认知的那样放荡吗?

02 才女的诗作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

虽然到了近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对刘令娴的《光宅寺》《题甘蕉叶示人》《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这三首诗,也基本上还是认为是“艳诗”。可叹!那么,这三首诗的内容到底如何做解呢?

一、先看《光宅寺》:“长廊欣目送,广殿悦逢迎。何当曲房里,幽隐无人声。”

这里主要是“目送”和“逢迎”被曲解,加上南梁多有僧俗苟且之事,于是一些学者便联想刘令娴这首诗写好是与和尚幽会。但是,在古代文献中,“目送”往往有崇敬、爱重之意,如《汉书·张陈王周传》:“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说的是汉高祖敬重商山四皓,对他们施与礼送的目光。而且在佛教文献中,“目送”则表达的是善男信女对高僧风姿威仪的膜拜和折服之情。如《续高僧传》中描写人们对释慧觉的膜拜:“执持行路,莫不驻步迎睇而目送者,其威仪感人如此。”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也同样用“目送”两字表达人们对高僧的敬仰。而一代才女刘令娴怎么不理解“目送”的含义?“长廊欣目送”不过是表达刘令娴在光宅寺长遇到了宝相庄严的高僧因而而欣喜,便不由自主地垂首静立相目送。而“广殿悦逢迎”中的“逢迎”二字,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迎来送往”“迎接”。而是指理解普渡众生。如《金刚经解义》中所言:“于一切恶类,自行和柔忍辱,欢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至于“何当曲房里,幽隐无人声”,更是赞美高僧在清幽的禅房中静思参禅,不求闻达的胸怀。而且,在佛家典籍中,曲房本来就是指禅房。而“幽隐无人声”则直接有佛家经典中化用而来。由此可见,《光宅寺》其实就是以女性视角赞美高僧的风范不俗及普度众生、精心向佛的苦行精神的一首诗。

二、再看《题甘蕉叶叶示人》:“”夕泣似非疏,梦啼太真数。惟当夜枕知,过此无人觉。”大多数人,会把此诗解作“溺情寄怨之语”,认为刘令娴写自己闺中独处的怨恨等等,因为有“夕泣”、“梦啼”、“夜枕”等字眼。但是,这样的理解其实是抛开了诗的主题而本末倒置。诗题《题甘焦叶示人》已经明确点明这首诗是咏物,而不是抒情。“题甘焦叶示人”其实有小女儿“显摆”才能的意思:“我把诗题在甘焦叶上,让人们看看我是如何来咏甘焦叶的!”

因此,诗中的“夕泣”、“梦啼”则是用拟人手法描绘夜间雨打甘蕉的声音。而整首诗没有一字写甘蕉叶,却把“芭蕉叶上三更雨”的动人雨夜景色写活了。这种意境创造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少文学家在写离情别绪时都喜欢用“夜雨芭蕉”之意境,如李清照的词:“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三、最后,《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 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切,栀子最关人。”很多人理解这首诗是表达“同性之恋”,真是思路清奇。

和《题甘蕉叶叶示人》一样,这首诗的诗题《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已经点明,这首诗是刘令娴赠朋友同心栀子时附带的一首写同心栀子的诗作,是咏物诗。目的是想让谢娘知道:“你看,我是这样描写同心栀子的,这样写诗技巧和水平你觉得如何?”

刘令娴这首诗其实就是另辟蹊径,以“栀子花开、结子同心”人文内涵入手描写栀子花,同时赋予栀子花深刻意蕴,可谓构思奇巧。此后,“栀子同心”就成为后世诗人常用的典故。如刘禹锡:“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如:“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如:“庭前佳树名栀子,试结同心寄谢娘。”

03 真正的刘令娴:才华出众且德才兼备

但是,为什么刘令娴的咏物诗看起来像情诗呢? 这是由当时的创作风气所影响:“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为此,诗人们争先恐后地创新写作手法,最常见的就是刘令娴这种以情诗形式咏物,如梁武帝的《咏烛》云:“堂中绮罗人,席上歌舞儿。待我光泛滟,为君照参差。”如果不看诗的题目,谁知道其本意是写烛?

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让所写物品变得鲜活生动,从而体现文学水平的高超。

可见,刘令娴的《光宅寺》《题甘焦叶示人》《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这三首诗不但不是艳诗,还是对后世文学影响颇深的经典。所谓风流女诗人的形象,完全是有些好事者的虚构想象。其实,刘令娴在著名的《祭夫文》中详细地描述过自己的婚姻情感:在嫁给徐悱前“简贤依德,乃隶夫君”,她遵守女子道德规范,身心清白,很受夫家认可。而在嫁入夫家后,“式传琴瑟,相酬典坟”,她与丈夫感情深厚,琴瑟和谐;丈夫要建功立业,二人离别后,她与丈夫鸿雁往来,赠诗对答,表达彼此刻骨思念之情,可谓伉俪相得,一往情深。

甚至丈夫逝世,两人永诀,阴阳相隔,刘令娴依然坚守真情:“生死虽殊,情亲犹一”,“百年何几?泉穴方同”。而在丈夫去世后,她是怎么过的呢?“孀闺绝绮罗,揽赠自伤嗟”,失去丈夫的她,悲伤不已,回忆着过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地在家为丈夫守节。

综上所述,由曲解的诗句来评论说刘令娴风流而不知廉耻,不仅十分不公平,更是一种人身攻击,极不道德。真正的刘令娴,不仅才貌俱佳,而且遵守当时的女性道德规范,真正是才德兼备,值得称道。

因此,我们解读历史人物及其作品,一定要客观公正,严肃认真。尤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更要了解文作字里行间的独特内涵和相关背景。无论何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随意臆测最是不负责不靠谱的表现。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南梁女诗人刘令娴有哪些作品?她为何被戴上“风流放荡”的帽子相关内容
诗词名句大全
古代诗词大全
经典诗词大全
 
必背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