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为亡妻韦丛写下多少悼亡诗?蕴含深切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悲伤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时期官员,也是文学家,他与白居易交好,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创造了“元和体”。下面跟秋鲜网小编一起知道一下元稹的悼亡诗吧。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三十一岁的元稹升任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剑南东川。第一次得到朝廷重用的他意气风发,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冤狱,得到民众的广泛赞誉。但是,这些举动触犯了朝中的权贵以及藩镇集团,所以,元稹回朝后就受到了排挤,被派遣“分务东台”,东台就是东都洛阳的御史台。
仕途受挫的同时,噩耗传来,相濡以沫的妻子韦丛病逝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常常夜不能寐。而且,韦丛营葬之时,元稹却因职责所在,忙于监察御史分务东台的事务,无法亲自到场。他只能写好一篇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
妻子的去世,对元稹的打击很大。伤痛难以排遣,他陆续写下了许多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三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年)。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贫苦生活,抒发了对妻子的抱憾之情。首联用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来指韦氏,用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比喻自己。出身名门的妻子下嫁自己,结果却是“百事乖”,成婚七年,一直生活艰苦。中间两联描绘贫苦的生活细节,满是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没有衣服替换,要翻遍箱笼去搜寻;没钱买酒,还有靠她拔下头上金钗。只有野菜充饥,她也甘之如饴;没有柴烧,她就把老槐树飘落的枯叶当作薪炊。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无限的抱憾:而今自己俸禄已高,却不能和爱妻共享富贵,只能靠斋祭来寄托哀思。
第二首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伊人已逝,遗物犹在。睹物思人,悲伤难抑,只好把她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她做过的针线还在,但又怎能忍心打开。看到她昔日的婢仆,也不禁平添了一股哀怜之情。白日触景伤情,夜晚梦魂相寻,妻子苦了一辈子,活着没有享过福,只能在梦境中给她送点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生离死别,人所难免。可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对于他们这对患难夫妻来说,永诀的滋味,更为悲哀。
第三首首联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然后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善良,却终身无子,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的《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又有什么作用,只能是白费笔墨。诗人寄希望于死后同穴,或是来生再做夫妻。但是后事难料,来生更是虚无缥缈,难以指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只能用永远的思念,用终夜“开眼”来报答他了。
这三首诗写得情真意切,确为千古名作。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第。时任太子少保的韦夏卿却很赏识他的才华,把年方二十的小女儿韦丛嫁给了他。两人婚后非常恩爱,感情很好。韦丛出身富贵,下嫁给一个穷书生,却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地关心体贴丈夫,对于生活的贫困也是淡然处之。她贤惠端庄,通晓诗文,不好富贵,不慕虚荣。所以元稹总是无法忘记这个和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嫡妻子。
元稹可能是古代诗人里给妻子写诗最多的一位了,韦丛的离世,他一直有着深切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悲伤。《离思五首》也是一组著名的悼亡诗:
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二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三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前三首回忆妻子的美丽以及夫妻恩爱的闺房之乐,第四首用巧妙的比喻写出对妻子的挚爱,妻子死后,就再也没有能使他动情的女子了。清朝的秦朝钎在《消寒诗话》里说元稹:“悼亡而曰‘半缘君’,亦可见其性情之薄也。”其实,“修道”正是失去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感情寄托,“修道”也是“缘君”,“半缘君”的说法更见沉痛。第五首回忆昔日在百花齐放春天,诗人摘下了洁白的梨花送给妻子。而如今,妻子已经过世,满树的梨花也凋谢了,只剩下绿叶,孤零零地度过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