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生前留下的诗,看出了他精明的政治手段
大家好,这里是秋鲜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司马懿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与曹氏父子相比,司马懿的文采似乎大为逊色,但并不是说他不会写诗,其实他的诗也写得很好。
司马懿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被公认出自于他的目前只剩下一首,名为《讌饮诗》,有的选辑也称为《征辽东》。
在介绍这首诗之前,先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
景初二年(238)正月,魏明帝决心再度讨伐辽东的公孙渊。
公孙渊表面臣服,暗中却私通孙吴,魏明帝之前已派幽州刺史毌丘俭去讨伐过,但无功而返。
这一次魏明帝下了决心,把时任太尉、坐镇长安的司马懿从西线战场调过来,让他去征辽东。
魏明帝对司马懿一直很防范,但现在“诸夏侯曹”没了,“五子良将”也没了,最能打、最有把握的只有司马懿一个人,为了江山社稷,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经过与司马懿的讨论,魏明帝最后命他率领4万人马远征。
出发前,散骑常侍何曾提议此次出征辽东有4000多里,为确保万无一失,不如“选大臣名将威重宿著者为太尉之副佐”,也就是给司马懿派个副手,万一有不测的事情发生,魏军不致群龙无首。
此举监视、牵制的作用十分明显,这当然符合魏明帝的想法,但他知道这样以来容易招致司马懿的不满和抵触,毕竟现在征讨公孙渊才是头等大事,所以没有接受何曾的建议。
为了让司马懿不多心,魏明帝还把何曾从身边调离,让他出任河内郡太守,算是惩戒。
其实让魏明帝意想不到的是,何曾的父亲是前太傅何夔,何曾虽是曹魏的“官二代”,但一直跟司马懿私下里走得很近,后来他参与了司马懿父子发动的高平陵政变,现在故意提出这项建议,其实是替司马懿作试探的。
这一年的正月还没过完,征辽大军就出发了。
魏明帝亲自送行,车驾送到洛阳的西明门,考虑到大军此去刚好路过司马懿的老家河内郡温县,魏明帝特意让尚书右仆射司马孚和散骑常侍司马师,代表自己再送一程,一直要送到温县。
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八达”中的老三,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此时30岁左右,刚刚被任命为散骑常侍,相当于皇帝近旁的高级侍从。
司马懿率领大军路过温县老家,河内郡太守、本郡典农校尉等率地方各级官员集体前来拜见,他们是接到天子的诏书专程前来的,带来了天子所赐谷帛牛酒。
司马懿已经很多年没回过老家了,他于是在附近一个叫虢公台的地方设宴招待乡邻和故旧,“宴饮累日”。
司马懿是个内敛的人,喜怒较少外流,不是性情中人,但是重返故乡,见到了这么多昔日的亲朋故友,也让他心潮起伏。
平时很少写诗的司马懿在宴会上不禁诗兴大发,临场吟出一首诗来: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逢际会,奉辞遐方。
将扫逋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这就是被后世冠名为《讌饮诗》的那首,诗中说:我大魏自宏业开创以来,太阳和月亮仿佛重新焕发出灿烂的光芒,天子命我率正义之师讨伐远方的敌人,在率领大军扫除恶人的途中我回到了故乡。我要铲除万里疆域中的敌人,统一四面八方。大功告成之后,我将待罪于舞阳。
今河南省中南部有舞阳县,属漯河市,魏明帝继位后司马懿被封为舞阳侯,按照这个意思去理解,就是待我平定辽东后就退休回到封地去养老。
言下之意,即使再建平辽的功勋也不要天子再加官晋爵了,守着一个舞阳侯就心满意足了,这么说当然是让魏明帝放心。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此处的舞阳不是舞阳县而是舞阳村,该村属温县孝敬里,司马懿就是这个村里的人。
司马懿的意思是,我索性连封地爵位都不要了,作为一介平民,直接回故乡养老。
不过关于司马懿的原籍正式史料里只提到孝敬里,舞阳村的说法还待考证。
不管哪一种解释用意都是一样的,“待罪”虽是自谦,退休却是真的,司马懿通过这首诗向魏明帝作了一次委婉表白:这次征伐辽东将是他的最后一战,事成之后他将主动淡出军界和政界。
司马懿知道,魏明帝虽然没给自己派个副手做监军,但身边肯定安排有监视自己的人,也肯定会有人把这首诗一字不拉地传递给魏明帝。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你的胃口下菜了,保证让你满意。
司马懿知道,魏明帝看过他吟的这首诗后,一定会露到欣慰的笑容。
作为一名演技派大师,司马懿干这事都不用打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