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简介:德国诗人克洛卜施托克

外国诗坛

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简介:德国诗人克洛卜施托克

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那么下面秋鲜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克洛卜施托克,德国诗人,对歌德和狂飙突进运动影响甚巨。认为写诗是神圣的天职。反对理性主义,强调个人情感,崇尚浪漫主义,热衷于自然、宗教和德国历史。

主要作品有《救世主》(1745~1773)和抒情诗《颂歌》(1747~1780)。其中《颂歌》对德国作曲影响深远。还写作剧本。

弗里德里希·戈特利布·克洛卜施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1724~1803)德国诗人。

1724年7月2日生于奎德林堡。父亲是律师。从小受虔信派教义的教育。15岁进瑙姆堡的舒尔普福特贵族学校。

1745至1748年先后在耶拿和莱比锡学习神学,结识了“不来梅杂志同人”中的克拉默、施莱格尔和拉伯纳等人,在他们办的杂志《理智和机智的娱乐新论》上发表史诗《救世主》的前3章,引起广泛注意。

1748至1750年在朗根萨尔察的亲戚家当家庭教师,对表妹玛丽·莎菲·施密特产生了爱情,曾写了多首“芳妮颂歌”献给她。

1750年前往苏黎世。1751年应丹麦大臣伯恩斯托夫邀请去哥本哈根,丹麦国王给他一笔终身用费,让他完成《救世主》的写作。1754年与梅塔·莫勒结婚。

1770年伯恩斯托夫在宫廷失势,他移居汉堡1771年他的颂歌集出版,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1774年前往卡尔斯鲁厄,途经法兰克福时见到歌德。

1803年3月14日在汉堡逝世。

克洛卜施托克是德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创作突破了早期启蒙主义文学强调理智和理性的约束,将感情的因素提到了首位,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先声。

《救世主》是他的代表作,最初用散文写成,后改用荷马史诗的六步扬抑格,改变了17世纪以来模仿法国亚历山大体的传统。全书有20章,分上下两部。上部叙述基督受难,下部描写基督升天和胜利。

1748年发表的前3章,由于感情充沛,形式新颖,一扫当时内容贫乏形式守旧的阿那克里翁的文风,受到人们的欢迎。

1773年发表最后几章。它故事情节不清,人物形象不鲜明;它模仿《失乐园》,但缺乏后者的民主精神,充满宗教感情,因而反响不大。

这也说明几十年来德国文学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但它是德国家喻户晓的作品,在维系当时处于分裂状态的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方面发挥了它的作用。

克洛卜施托克在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颂歌。他从1747年开始写诗,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献给亲友和他钟情的女性。有一些名篇,如《苏黎世湖》(1750)、《春天的庆典》(1759)、《早年的坟墓》(1764)、《夏天的夜晚》(1766)等,至今仍为人传诵。

他的颂歌大部分是无韵的感遇诗。他模仿民间艺人的歌唱,曾根据古代日耳曼传说写了《赫尔曼的战役》(1769)、《赫尔曼和王公们》(1784)、《赫尔曼之死》(1787)等3部剧本,因结构松散,戏剧性不强,不及他的诗作,并未引起人们注意。

克洛卜施托克是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诗人。1773年他在《预言》一诗中盼望“德国挣脱枷锁”,预言在“一百年内理性将战胜暴力主宰德国”。

他同情北美独立战争,写了《目前的战争》(1781)。他的《国民议会》(1789)、《认识你们自己》(1789)、《你们,不是我们》(1790)等诗,歌颂法国大革命,认为它是“世纪最高尚的行动”,希望德国也能有这样的革命。

法国国民议会曾授予他“荣誉公民”的称号。但在雅各宾镇压反革命时,他发生动摇,写了《我的错误》(1793)。他还写过《德意志学者共和国》(1774)一书,幻想建立一个由诗人和思想家组成的共和国。

此外,他还有几篇论德语的著作,如《论德语正字法》(1778)、《关于语法的谈话》(1794)等。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简介:德国诗人克洛卜施托克相关内容
诗词名句大全
古代诗词大全
经典诗词大全
 
必背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