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翻译注释及赏析

古诗查询

请输入关键词:

查询范围: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全文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苏轼

【原文】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简介

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介绍

这组《浣溪沙》词是苏轼四十三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这组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以诗的句法入词,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辛弃疾的农村词便直受到苏轼词的影响。这组词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这些在中国词史上苏轼是第一个卓有成绩的。同时,在艺术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于抓住特定情况下的景。抒发此时此地的情。善于运用平常的景表现朴素而又丰富深厚的情。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注释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注释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缫车:缫丝的纺车,也作“缲车”。牛衣:为牛御寒的衣物,如蓑衣等。欲:想要。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野人:农夫。
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欣赏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赏析

此诗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带着读者走近一个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农事忙碌的乡野村巷,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簌簌衣巾落枣花”,枣花纷纷飘舞,飞落在词人的衣巾之上,词人甚至听到了它们飘落之时的簌簌声,细小轻微的枣花轻轻坠落的声音,词人都能听到,足见词人此时心境的澄澈、欢欣与陶醉。“村南村北响缫车”,除了那细微的花落声响,词人还听到那响彻村南村北的缫车之声,缫车之声喧腾便是蚕乡丰收的象征,作为此地长官的词人听到这丰收的声音,自然也是内心雀跃。“牛衣古柳卖黄瓜”,远方传来一阵阵的吆喝声,词人寻声望去,原来是阴凉的古柳之下正有农人在卖着黄瓜,这黄瓜也是甘霖之后丰收的果实。词人听着那簌簌的枣花声、响腾的缫车声、卖瓜的吆喝声,虽未写听到这一切之后词人的感受,但读者可以想象此时的词人内心一定涌起了无尽的喜悦,正所谓“不着一字,尽显风流”。下片之中词人的笔墨集中描写日高之下赶路的行人。“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从上片之中的枣花坠落、缲车缫丝、黄瓜成熟等事项中,可知此时正值初夏,而大麦等农作物也已然登场。在这炎炎的夏日,也许这位行人正赶往麦地劳作,此时骄阳正炙烤着大地,而有路途遥远,使人倍感困倦和干渴,直想沉沉睡去和畅饮凉茶,路途的艰辛、行人的劳苦跃然纸上。“敲门试问野人家”,干渴难耐,行人便走近路旁的人家,敲门试问,看能否乞浆借茶,词作到此戛然而止,农家是否有人、行人能否喝上茶水都不再叙述,词虽止却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韵味。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相关问答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 的作者是谁?

宋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 的作者是 苏轼

古诗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 全文多少字?

古诗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 全文共42字。

蔌蔌衣巾落枣花下一句是什么?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出自哪首诗?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出自 宋 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

苏轼的作品
诗词名句大全
古代诗词大全
经典诗词大全
 
必背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