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一笑,又成相避,南雁归时霜透。明朝人在短亭西,看舞袖、双双行酒。歌声此处,秋声何处,几度乱愁搔首。如何不寄一行书,有万绪、千端别後。
愁极强登临,毕竟愁难避。千里江山黯淡中,总是悲秋意。谁插菊花枝,谁带茱萸佩。独倚阑干醉不成,日暮西风起。
别离偏比相逢易,众里休回避。
唤坐回身,料是秋波,难制盈盈泪。
酒阑空有相怜意,欲住愁无计。
漏鼓三通,月底灯前,没个商量地。
渔家小儿女,
见郎娇不避。
日暮并舟归,
鸬鹚方晒翅。
渔家小儿女,
见郎娇不避。
日暮并舟归,
鸬鹚方晒翅。
汉字避的释义
避
(形声。从辵),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同本义 [dodge;avoid]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离去 [leave]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
避 bì
①躲开;回避:~开、~风。
②防止:~暑。
【避讳】
①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如汉文帝叫刘恒,就改为。
②不愿说出、听到或看到某些不吉利、令人不快的言行:渔民~说。
③回避。
【避雷器】限制电气设备或线路上的过电压的主要保护装置。通常装在被保护设备附近。主要类型有阀型避雷器、管型避雷器等。
【避实击虚】见【避实就虚】。
【避实就虚】军事上指避开对方的实力,攻击其薄弱环节。又作避实击虚。
【避孕】用药物或用具阻止精子和卵子相结合,使不受孕。
【避重就轻】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实质性的问题,只谈无关紧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