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诗仙李白是个剑术高超的侠客吗?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称“大李杜”。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扑朔迷离的身世
在李白的生平中,有一件事非常可疑——终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唐代主要诗人中,只有李白没有参加科考,这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李白自己的说法是:我是天才,懒得考进士。实际上这只是托词,李白有他的难言之隐,他根本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跟他的身世有关。
李白的祖上因为犯了法,被贬到当时的边疆——碎叶城一带。被流放地以游牧为主要谋生手段,中土之士不一定擅长。但李白的祖先是从中土过去的,对中土有什么物产,西域有什么物产,都比较清楚。李白的先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生存方式,最合适的就是做商人。
根据松浦友久所著《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一书记载,李白未在任何公开场合提到其父的名字。只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里称李白的父亲为“李客”。
李白的身世,恰好都占了: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且恐为异民族之子。这样的出身,使他喊出了真真切切的牢骚:“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李白一生没有参加科考不足为奇,他为友人剔骨迁葬的行为,却着实让人无法理解。
据李长之的《李白传》记载,李白从25岁到27岁间,曾经东游扬州(现在江都);那时他大量挥霍,一年之内,花了30万两金子,都救济了“落魄公子”。李白与蜀中好友吴指南结伴游历,他们到达岳阳的时候,吴指南得重病去世。李白悲痛欲绝,伏于吴指南之尸恸哭。李白为友守丧期间,来了一只猛虎,此时李白如逃走,猛虎便会撕食吴指南尸体而不会追赶他。但李白为了保全朋友的遗体,竟冒着生命危险与猛虎对峙,最后终以手中剑逼退饿虎。
李白将吴指南的尸体暂葬于洞庭湖边。一年后,他专程赶赴岳阳,挖出吴指南的尸骸,其尸体尚未完全腐烂。李白扛着他的尸体来到湖边,用刀子刮去腐肉,用湖水洗干净,将所有的尸骨拣拾装好,历尽艰险一路背着走到武昌,借钱将吴指南的尸骨厚葬于城东。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周勋初撰文对李白这一怪异行为作出了解释,文章称,剔骨迁葬的风俗,在汉族人中自古至今闻所未闻,但在中原地区之外的有些民族中,这一类的葬法现在仍然在流行。这一说法,可作为李白并非汉人的一个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