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翻译注释及赏析

古诗查询

请输入关键词:

查询范围: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全文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苏轼

【原文】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简介

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介绍

这组《浣溪沙》词是苏轼四十三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一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这组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以诗的句法入词,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辛弃疾的农村词便直受到苏轼词的影响。这组词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这些在中国词史上苏轼是第一个卓有成绩的。同时,在艺术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于抓住特定情况下的景。抒发此时此地的情。善于运用平常的景表现朴素而又丰富深厚的情。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注释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注释

徐门:一作“徐州”。“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句: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常是一致的。乌:乌鸦。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麋鹿:鹿类的一种。猿猱:猿类的一种。
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欣赏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赏析

这首词写谢雨路上所见之景: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照日深红暖见鱼”,深红温暖的夕阳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红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鱼儿欢快游玩,清晰可见,染红了的潭水、欢快游动的鱼儿都是春旱过后、大雨降后的情景,词人虽未点出春旱之时的情景,但读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干枯、鱼儿无处寻觅,这样的前后对比之中、温馨的画面之中隐含了词人欣喜的心态。“连溪绿暗晚藏乌”,沿着石潭向四处望去,看见成阴的绿树接连一片,而深藏其中的乌鹊发出鸣噪的声响,动静结合,更显幽静。“黄童白叟聚睢盱”,以黄童、白叟代称所有聚集的人群,词人看到他们都呈现出喜悦兴奋的神态。上阕中红、绿、黄、白等色彩和谐搭配,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巧。“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麋鹿在突然之间逢遇如此多的人群顿觉不习惯,有一种惊慌之感,而猿猱却一听到喧天的喜庆鼓声不招自来,极度兴奋,这一对比的描写情趣盎然。以动物的反映间接写出石潭谢雨的欢闹情景,不着一字,而风流自现,可谓神笔。“归家说与采桑姑”,结尾由实转虚,笔法灵活,词人想象这些观看长官亲自谢雨而欢喜异常、激动难耐的在场者,归家之后一定会把谢雨之时的欢腾景象向采桑姑细细说与。在这首小词之中,词人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相关问答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 的作者是谁?

宋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 的作者是 苏轼

古诗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 全文多少字?

古诗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 全文共42字。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出自哪首诗?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 出自 宋 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一》。

苏轼的作品
诗词名句大全
古代诗词大全
经典诗词大全
 
必背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