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翻译注释及赏析

古诗查询

请输入关键词:

查询范围: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全文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苏轼

【原文】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简介

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介绍

这组《浣溪沙》词是苏轼四十三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五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这组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以诗的句法入词,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辛弃疾的农村词便直受到苏轼词的影响。这组词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这些在中国词史上苏轼是第一个卓有成绩的。同时,在艺术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于抓住特定情况下的景。抒发此时此地的情。善于运用平常的景表现朴素而又丰富深厚的情。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注释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注释

平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耦耕(ǒu gēng):两个人各拿一耜并肩耕作,此处泛指耕作。蒿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薰:一种香草。使君:词人自称。元:原之意。
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欣赏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赏析

这首词写雨后农村风光春色和雨后感受,抒发作者的欣喜之情,表达了归田退隐的思想。“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雨过之后,空气更加清爽新鲜,小草平莎更加柔软嫩绿、摇曳生姿,道路之上布满一层轻沙,却洁净无尘,马儿欢快地奔走其上。景物是词人眼中的景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环境的清新、舒适便是词人欢快、舒畅的情感反映,软、轻等字眼便既是莎草、沙路的特征描写,也是词人舒爽、轻快的内心再现。“何时收拾耦耕身?”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词人不禁怀想,何时能够耦耕田亩、归隐田园,这其中既有词人对于农村田园的热爱之情,也暗含了词人因游宦疲倦、仕途多舛而渴望隐居的情感。“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太阳暖暖地照在桑麻之上,桑麻泛着翠绿的光泽,动人眼目;微风从蒿艾中吹拂而过,蒿艾散发出如薰的香味,沁人心脾。这两句对仗极为工整,描摹之景也极为美妙,“暖”字给人的心窝带来无尽的温馨,“光似泼”三字把田野繁茂蓬勃的景象渲染地淋漓尽致,气如薰带来袭人的芳香。“使君元是此中人”,和上阕中的“何时收拾耦耕身?”相互照应,而意思则更进一层,上阕只是说渴望归来,而此句中词人深深感叹,原来自己本是此中之人。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元是此中人”一句含蓄隽永地收束全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相关问答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 的作者是谁?

宋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 的作者是 苏轼

古诗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 全文多少字?

古诗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 全文共42字。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出自哪首诗?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 出自 宋 苏轼《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五》。

苏轼的作品
诗词名句大全
古代诗词大全
经典诗词大全
 
必背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