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翻译注释及赏析

古诗查询

请输入关键词:

查询范围: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全文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苏轼

【原文】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简介

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介绍

这是宋代苏轼在狱中写给弟弟苏辙嘱托后事的两首诗之一,强烈地表达诗人对家的深深眷恋之情。苏辙(子由)比苏轼小四岁。兄弟二人,自幼生活在一起,苏轼曾有诗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兄弟情谊,到老不衰。当苏辙听到苏轼被捕的凶讯时,无异是晴天霹雳,二人本就是手足至亲。从政以后,二人更是彼此政见一致,时任应天府(北宋的南京,今河南商丘)任判官的苏辙很清楚这次事件的严重性,立即上书神宗,自诉得到苏轼下狱的消息后,“举家惊号,忧在不恻”,“臣早失怙恃,唯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得免下狱死为幸……”后来苏轼结案,苏辙被贬往筠州(今江西高安)为酒监。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月,苏轼从徐州知州调任湖州知州。由于对当时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反对态度,又在诗文中对新法及因新法而显赫的“新进”加以讥刺,于是政敌便上书弹劾说苏轼:“作为诗文讪谤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是年八月,苏轼在湖州被捕,押至汴京,在御史台狱中四月,审讯他的谏官喝力罗织罪名,多方株连,必欲置他于死地。由于当时一些元老重臣如吴充、范镇等上书营救,以及神宗祖母太皇太后曹氏出面干预,神宗才下令从轻发落,于十二月责授苏轼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结副使,在州中安置,不得签署公文。因其有诗文往来而受株连的大小官员有张方平、王诜、司马光和胞弟苏辙等二十馀人。这就是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宋朝开国以来,因文字批评朝政而被系狱的,苏轼是第一人。这两首诗是在狱中所写。苏轼被逮入狱后,首先想到的也是其弟弟,诗中向弟弟进行解释和关照。在被押往狱中的途中,苏轼和长子苏迈一起动身;苏轼与苏迈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如果听到不好的消息就把二者换成鱼。苏迈严格遵守约定一个多月,恰逢粮尽,于是去找人想办法,嘱托一个亲戚代送饭时忘记与父亲苏轼的约定相告,亲戚偶然弄到鲊鱼(腌制的鱼)就送了过去,苏轼见状大惊,以为罪将不赦,想要向宋神宗求情却无路可通,于是写了两首诗给苏辙。苏轼也大体料到狱吏不敢私传信件,神宗看到此诗也为之动容,苏轼的笔下,亲情的力量感天动地。弟弟苏辙在兄入狱期间,连连上表皇帝,欲解除在身之官以赎兄罪,就连已退休在家休养的大臣张方平也为之痛心不已,写下一封亲笔信,派儿子张恕连夜进京营救,这才从宽处理了。
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注释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注释

亡:一作“忘”。更:一作“又”。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翻译

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翻译

身逢盛世,身为微臣的自己却愚蠢地自蹈死地。中年殒命,算是提前偿还了前生的孽债,但是一家老少十多口人,从此就要拖累弟弟来抚养了。一死何足道哉,到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骨骸,只是当年与弟弟相约夜雨对床的盟誓再也无法实现,此后夜雨潇潇的时刻,子由只能独自伤心了。但愿与子由世世代代都做兄弟,把未了的因缘付诸来生!
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欣赏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赏析

这首诗通篇都是写给弟弟苏辙的,尤其吐露出浓浓的手足深情。苏轼与弟弟苏辙不仅在文章创作方面同列“唐宋八大家”,现实中更是手足情深,他们有感于唐代诗人韦应物“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相约异日功成身退、对床而眠,共享闲居之乐。此时苏轼自料将死,不免感慨昔日愿望,与此同时,“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期望更是感人至深。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相关问答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 的作者是谁?

宋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 的作者是 苏轼

古诗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 全文多少字?

古诗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 全文共56字。

圣主如天万物春下一句是什么?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出自哪首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出自 宋 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

苏轼的作品
诗词名句大全
古代诗词大全
经典诗词大全
 
必背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精选